图书介绍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 第7卷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严陆光,顾国彪,贺德馨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ISBN:978750838421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61页
- 文件大小:142MB
- 文件页数:682页
- 主题词:电力工程-中国;再生资源:能源-发电-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电气工程大典 第7卷 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概论1
第1章 概述3
1.1 可再生能源3
1.2 可再生能源资源3
1.3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7
第2章 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13
2.1 风力发电13
2.2 光伏发电16
2.3 太阳热发电20
2.4 生物质能发电24
2.5 海洋能发电26
2.6 地热发电27
参考文献29
第2篇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31
第1章 太阳能辐射原理33
1 太阳辐射的基本定律33
1.1 直散分离原理33
1.2 布格—朗伯定律(Bouguer-Lambert Low)33
1.3 余弦定律33
2 太阳电池方阵不同运行方式的数学模型34
2.1 辐射量计算的一般方法34
2.2 固定安装时的模型35
2.3 极轴跟踪时的模型35
2.4 全跟踪时的模型35
3 太阳电池方阵面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计算35
3.1 倾斜面上太阳辐射的软件辅助计算35
3.2 倾斜面上太阳辐射的估算35
4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35
第2章 晶体硅太阳电池37
1 硅的晶体结构37
1.1 化学键37
1.2 硅的晶体结构37
1.3 硅晶体的表面与界面38
2 晶体硅的基本物理与化学性质38
2.1 硅的电学性质39
2.2 硅的化学性质39
2.3 硅的光学性质39
2.4 硅的力学和热学性质40
2.5 硅的相图40
3 硅的半导体性质40
3.1 晶体硅的能带结构40
3.2 半导体的能带模型40
3.3 硅晶体的能带结构41
3.4 本征半导体硅与非本征半导体硅41
3.5 n型晶体硅和p型晶体硅42
3.6 掺杂半导体的载流子浓度42
3.7 载流子的输运性质43
3.8 非平衡载流子44
4 晶体硅太阳电池物理基础45
4.1 半导体pn结45
4.2 非平衡状态下的pn结46
4.3 pn结电容47
4.4 浓度结47
4.5 硅太阳电池构造和工作原理47
5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性质47
5.1 光电流和光电压47
5.2 等效电路、输出功率和填充因子48
5.3 太阳电池的效率49
5.4 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极限49
5.5 影响太阳电池效率的因素49
5.6 硅太阳电池的光谱特性51
5.7 硅太阳电池的温度特性和光照特性51
6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造51
6.1 硅材料的制备51
6.2 单晶硅锭的制备52
6.3 多晶硅锭的制备53
6.4 硅片的加工54
6.5 带硅的制备54
6.6 太阳电池的制造54
6.7 太阳电池组件的封装57
6.8 太阳电池和组件性能检测58
7 肖特基结太阳电池58
7.1 肖特基结59
7.2 肖特基结太阳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60
7.3 斜向蒸发电极(OECO)太阳电池60
8 异质结太阳电池60
8.1 异质结61
8.2 异质结太阳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61
8.3 a-Si/c-Si异质结(HIT)太阳电池61
9 高效太阳电池62
9.1 发射极钝化及背面局部扩散(PERL)太阳电池62
9.2 刻槽埋栅太阳电池(BCSC)62
9.3 叉指式背接触电极太阳电池(IBC)62
9.4 双面太阳电池62
9.5 高效低阻硅太阳电池(RESC)62
9.6 背表面反射层(BSR)太阳电池63
9.7 黑硅太阳电池63
10 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发展趋势63
第3章 薄膜太阳电池64
1 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64
1.1 概述64
1.2 多晶硅薄膜电池发展概况64
1.3 薄膜硅太阳电池设计概念69
2 非晶硅薄膜太阳电池77
2.1 概述77
2.2 掺氢非晶硅的原子和电子结构79
2.3 非晶硅沉积81
2.4 pin结非晶硅电池物理基础84
2.5 多结太阳电池88
2.6 组件制造91
2.7 非晶硅电池未来展望93
3 CdTe太阳电池93
3.1 概述93
3.2 CdTe性能和薄膜制造方法95
3.3 CdTe薄膜太阳电池98
3.4 CdTe组件102
3.5 CdTe电池未来发展趋势103
4 硒铟铜太阳电池103
4.1 引言103
4.2 材料性质104
4.3 沉积方法106
4.4 结和器件的形成108
4.5 器件运行110
4.6 制造问题112
4.7 CIGS电池未来展望114
第4章 其他太阳电池115
1 染料敏化电池115
1.1 概述115
1.2 基础与理论115
1.3 电池制造119
1.4 最近的研究动态120
1.5 DSSCs的商业化途径122
1.6 展望123
2 聚光太阳电池组件124
2.1 引言124
2.2 光伏聚光组件的基本概念124
2.3 光伏聚光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经验126
2.4 聚光器光学129
2.5 目前的聚光器开发活动135
第5章 光伏发电系统136
1 太阳电池组件及方阵136
1.1 太阳电池组件的I-V特性和相关参数136
1.2 温度和光强对太阳电池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137
1.3 太阳电池的热斑效应137
2 储能蓄电池138
2.1 铅酸蓄电池的分类、命名和一些常用术语138
2.2 VRLA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39
3 充放电控制器141
3.1 充放电控制器的功能141
3.2 蓄电池过放电保护基本原理142
3.3 充放电控制器的基本技术参数144
3.4 充放电控制器的分类144
3.5 并联型和串联型控制器基本电路与工作原理144
3.6 脉宽调制(PWM)三阶段充电控制器145
3.7 多路控制器146
3.8 智能型控制器146
3.9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器147
4 直流—交流逆变器148
4.1 光伏发电系统对逆变器的技术要求148
4.2 逆变器的分类和电路结构149
4.3 逆变器的控制电路150
4.4 逆变器功率器件的选择150
4.5 逆变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150
4.6 并网逆变器151
4.7 PWM方波逆变器产品实例——JKFN-2430型方波逆变器153
4.8 SPWM正弦波逆变器产品实例——JKSN-1000型正弦波逆变器154
4.9 可调度型并网逆变器(3kW)155
5 光伏电站交流配电系统156
5.1 光伏电站交流配电装置基本原理结构156
5.2 对光伏电站交流配电装置的一般要求156
5.3 对光伏电站交流配电装置的技术要求157
第6章 光伏系统应用158
1 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应用158
1.1 光伏直流照明系统158
1.2 光伏交流户用电源158
1.3 光伏卫星电视系统158
1.4 集中型光伏村落电站159
1.5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159
1.6 直流光伏水泵系统160
1.7 交流光伏水泵系统160
1.8 太阳能路灯160
1.9 与建筑结合的并网光伏发电系统161
1.10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161
2 光伏发电应用系统的设计161
2.1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161
2.2 交流总线独立混合发电系统介绍164
2.3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设计165
2.4 光伏水泵系统设计167
2.5 太阳能路灯的设计169
参考文献173
第3篇 太阳热发电177
第1章 概述179
1 太阳热利用及发电179
2 太阳热发电系统的类型和特点179
3 太阳热发电进程180
第2章 太阳辐射能183
1 太阳能的源泉183
1.1 太阳的构造183
1.2 太阳辐射的起源183
1.3 太阳与地球184
2 地球上的太阳能185
2.1 地球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能186
2.2 地球表面上的太阳能186
3 斜面上的太阳辐射能188
3.1 斜面上的太阳总辐照度188
3.2 水平面上太阳辐射转化成斜面上太阳辐射189
4 太阳辐射的测量和资源计算190
4.1 太阳辐射测量和标准190
4.2 太阳能资源计算与分区193
第3章 太阳热发电基础195
1 聚光集热195
1.1 聚光基础195
1.2 集热理论198
1.3 聚光集热器及材料203
2 热力循环209
2.1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卡诺循环209
2.2 热力发电的基本循环210
2.3 现代热力发电循环211
2.4 新型动力循环212
3 太阳能储存213
3.1 蓄热储能213
3.2 化学储能215
3.3 浓度差蓄热216
第4章 太阳热发电系统218
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18
1.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218
1.2 典型槽式热发电系统219
1.3 槽式系统的设计要点220
2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23
2.1 系统组成及相关术语224
2.2 典型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25
2.3 塔式系统的设计要点230
3 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234
3.1 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术语的定义235
3.2 碟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235
3.3 碟式系统关键组件的主要参数和方程239
4 其他太阳热发电方式241
4.1 太阳池系统241
4.2 CENICOM太阳热发电系统242
4.3 太阳热气流发电系统243
第5章 前景展望244
参考文献246
第4篇 风力发电247
第1章 概述249
1 风力发电原理249
2 风力发电特点249
3 风力发电现状249
3.1 风电产业现状249
3.2 风电技术现状250
4 风力发电趋势250
第2章 风特性与风能资源252
1 风特性252
1.1 大气边界层252
1.2 平均风特性252
1.3 脉动风特性255
1.4 极端风特性257
1.5 地貌、地形对风特性影响258
2 风特性测量259
2.1 测量系统259
2.2 测量方法260
2.3 数据处理260
3 风能资源261
3.1 风能资源计算261
3.2 风能资源评估261
3.3 风能资源分布262
第3章 风力发电机组263
1 风力发电机组分类263
1.1 按运行方式分类263
1.2 按风轮形式分类263
1.3 按功率调节方式分类263
2 风力发电机组总体布局264
2.1 风力发电机组基本方案264
2.2 风力发电机组总体参数267
3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基础268
3.1 风力发电机组空气动力基础268
3.2 风力发电机组气动力性能计算272
3.3 风力发电机组载荷计算275
3.4 风力发电机组安全系数280
3.5 风力发电机组结构强度分析281
3.6 风力发电机组结构动力特性282
4 风力发电机组部件285
4.1 风轮系统285
4.2 传动系统289
4.3 电气系统296
4.4 偏航系统299
4.5 控制系统301
4.6 安全系统302
4.7 液压系统303
4.8 塔架305
4.9 底座与机舱306
第4章 离网型风力发电307
1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307
1.1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组成307
1.2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设计307
1.3 离网型风力发电系统实例309
2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309
2.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组成309
2.2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设计309
2.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实例310
3 风—柴互补发电系统310
3.1 风—柴互补发电系统组成310
3.2 风—柴互补发电系统设计312
3.3 风—柴互补发电系统实例313
4 风力发电储能314
4.1 化学储能314
4.2 机电储能315
4.3 其他储能315
第5章 并网型风力发电317
1 风电并网系统317
1.1 风电并网系统组成317
1.2 风电场与电网317
1.3 风电并网前期工作318
2 风电与电网相互影响318
2.1 风电对电网频率和有功功率的影响318
2.2 风电对电网电压和无功功率的影响319
2.3 风电对电网谐波、闪变和电压波动的影响319
2.4 电网故障对风电的影响320
3 风电并网分析计算320
3.1 并网线路电压等级320
3.2 风电备用容量320
3.3 潮流及无功补偿计算321
3.4 短路电流计算321
3.5 暂态稳定计算323
3.6 谐波与闪变计算323
4 风电并网技术规定324
4.1 频率324
4.2 电压325
4.3 有功功率325
4.4 无功功率325
4.5 其他326
5 风力发电短期预测327
5.1 预测目的327
5.2 预测系统328
5.3 预测方法329
5.4 预测精度329
6 风电并网系统实例329
6.1 电网结构329
6.2 风电场布局329
6.3 风电机组的模型330
6.4 数值仿真331
第6章 风电场333
1 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333
1.1 风电场项目前期工作流程333
1.2 风能资源评估333
1.3 风电场项目规划333
1.4 风电场项目预可行性研究333
1.5 风电场项目可行性研究334
2 风电场选址334
2.1 风电场宏观选址334
2.2 风电场微观选址335
2.3 风电场选址软件336
3 风电场设计336
3.1 风电场电气系统设计336
3.2 风电场工程设计338
4 风电场建设339
4.1 风电场建设准备339
4.2 风电场工程施工340
4.3 风电场项目调试341
4.4 风电场工程验收341
5 风电场运行与维护342
5.1 风电场运行342
5.2 风电场维护343
6 风电场项目评估344
6.1 技术性能评估344
6.2 财务评价345
6.3 环境影响评价345
6.4 社会效益评估346
7 近海风电场346
7.1 近海风电场前期工作347
7.2 近海风电场建设349
7.3 近海风电场接入系统351
7.4 近海风电场运行和维护351
7.5 近海风电场项目投资352
8 风电场实例352
8.1 陆上风电场实例352
8.2 近海风电场实例353
第7章 风力发电标准、检测和认证355
1 风力发电标准355
1.1 风力发电标准化体系355
1.2 国际风力发电标准355
1.3 中国风力发电标准356
2 风力发电设备认证357
2.1 认证体系358
2.2 整机型式认证358
2.3 风电场项目认证362
2.4 认证证书362
3 风力发电设备检测363
3.1 检测体系363
3.2 安全与功能检测363
3.3 功率特性检测364
3.4 载荷检测365
3.5 噪声检测368
3.6 电能品质检测369
3.7 叶片特性检测372
参考文献374
第5篇 生物质能发电377
第1章 综述379
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的地位379
1.1 国外生物质能发展趋势379
1.2 生物质能对我国的重要性379
2 生物质发电的意义380
2.1 较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380
2.2 发展接近终端用户的分布式电力系统380
2.3 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381
3 生物质发电的技术现状381
3.1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381
3.2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381
3.3 生物质气化发电381
3.4 生物质沼气发电382
3.5 生物质气化燃料电池一体化发电382
4 生物质发电面临的主要问题382
4.1 生物质供应成本较高382
4.2 自主核心技术严重缺乏383
4.3 投资渠道和投资资金缺乏383
5 生物质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383
5.1 生物质发电利用模式多样化383
5.2 生物质发电技术多样性383
5.3 生物质发电投资主体多元化384
第2章 生物质资源385
1 生物质能的物质基础及特点385
1.1 生物质原料的分类385
1.2 生物质的主要化学组成与结构386
1.3 生物质燃料的热值386
2 中国的传统生物质资源现状及潜力预测387
2.1 农业生物质资源387
2.2 林业生物质资源390
2.3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394
2.4 传统生物质资源量的潜力预测398
3 中国的能源植物资源现状及潜力预测399
3.1 能源植物的概念及特点399
3.2 能源植物的种类399
3.3 能源植物的培育技术402
3.4 我国能源植物发展现状404
3.5 能源植物资源的发展潜力408
第3章 生物质燃烧发电412
1 生物质燃烧原理与技术412
1.1 生物质燃料的性质412
1.2 生物质的燃烧416
1.3 生物质的焦渣与灰熔融特性417
1.4 生物质燃烧的腐蚀问题418
1.5 生物质燃烧排放与控制418
2 生物质燃烧锅炉419
2.1 生物质火床燃烧设备419
2.2 生物质火室燃烧设备419
2.3 生物质流化床燃烧设备419
2.4 生物质旋风燃烧设备420
3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系统420
3.1 常规蒸汽朗肯循环发电420
3.2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系统的预处理系统420
3.3 生物质直接燃烧热电联供系统421
3.4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系统的经济性分析422
4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系统422
4.1 生物质直接混合燃烧发电系统422
4.2 生物质气化混合燃烧发电系统423
4.3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技术的研究应用状况423
4.4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存在的问题424
5 生物质燃烧发电的案例介绍424
5.1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案例424
5.2 生物质直接混合燃烧发电案例426
5.3 生物质气化混合燃烧发电案例426
第4章 生物质气化发电428
1 生物质气化特性428
1.1 生物质气化原理428
1.2 气化介质429
1.3 气化过程的反应动力学429
2 生物质气化设备431
2.1 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431
2.2 下吸式固定床气化炉432
2.3 层式下吸式气化炉433
2.4 单流化床气化炉433
2.5 循环流化床气化炉433
2.6 双流化床气化炉434
3 生物质燃气的净化434
3.1 燃气净化的目的及意义434
3.2 燃气净化方法和净化设备435
4 生物质燃气的发电技术与设备444
4.1 内燃机/发电机发电系统444
4.2 燃气轮机/发电机发电系统444
4.3 燃料电池/燃气轮机发电系统445
5 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445
5.1 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介绍445
5.2 关键技术446
5.3 示范工程447
6 应用实例分析448
6.1 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448
6.2 中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449
6.3 大型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的应用451
第5章 垃圾发电452
1 垃圾发电原理及其现状452
1.1 垃圾发电基本原理452
1.2 垃圾发电现状452
2 垃圾焚烧发电设备453
2.1 垃圾焚烧炉453
2.2 焚烧炉及余热锅炉高温腐蚀455
2.3 垃圾仓456
2.4 垃圾起重机456
2.5 垃圾焚烧发电厂汽轮机及其系统457
2.6 垃圾焚烧发电厂调速技术458
3 自动控制系统459
3.1 DCS中央控制系统459
3.2 集散控制系统459
3.3 备用系统459
3.4 先进控制技术460
4 垃圾焚烧的污染排放与控制460
4.1 垃圾焚烧污染物及其控制标准460
4.2 垃圾焚烧中CO、NOx、SO2、HCl的排放与控制461
4.3 垃圾焚烧中二噁英的产生与控制462
4.4 垃圾焚烧废水的处理464
4.5 垃圾焚烧灰渣处理465
5 垃圾卫生填埋场沼气发电466
5.1 垃圾填埋气LFG的产生466
5.2 LFG收集与处理467
5.3 发电系统467
6 垃圾发电工程实例467
6.1 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实例467
6.2 LFG发电工程实例471
6.3 大型垃圾焚烧工程循环半干式尾气净化技术应用472
第6章 生物质发电的环境性和经济性473
1 生物质发电的全生命周期评价473
1.1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意义473
1.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473
1.3 生物质发电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475
2 生物质发电的经济性482
2.1 影响生物质发电技术经济性的主要因素482
2.2 降低生物质发电成本的主要措施483
2.3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经济分析实例484
2.4 生物质气化发电经济分析实例485
2.5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经济分析实例486
参考文献488
第6篇 海洋能发电491
第1章 总论493
1 海洋能的分类493
1.1 潮汐能493
1.2 波浪能493
1.3 潮流能493
1.4 温差能493
1.5 盐差能493
2 海洋能利用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493
2.1 潮汐能发电的原理与技术493
2.2 波浪能的转换原理与技术494
2.3 海洋温差能的转换原理与技术494
2.4 潮流能利用的原理与关键技术495
2.5 盐差能的转换原理与关键技术495
3 海洋能发电的利用前景495
第2章 海洋能资源与评价496
1 海洋能储量及其特征496
2 潮汐能资源及其分布496
2.1 全球海洋的潮汐能资源496
2.2 中国沿岸的潮汐分布498
2.3 中国沿岸的潮汐能储量499
2.4 潮汐能资源评价及电站选址501
3 波浪能资源及其分布501
3.1 全球海洋的波浪能资源501
3.2 中国沿岸的波浪分布502
3.3 中国沿岸的波浪能储量503
3.4 波浪能资源评价及电站选址503
4 潮流能和海流能资源及其分布505
4.1 全球海洋的潮流能和海流能资源505
4.2 中国沿岸的潮流能和海流能资源506
4.3 潮流能和海流能资源评价508
5 温差能资源及其分布508
5.1 全球海洋的温差能资源508
5.2 中国近海及毗邻海域的温差能资源508
5.3 温差能资源评价509
第3章 潮汐能发电511
1 潮汐的特性511
1.1 潮汐现象511
1.2 潮汐的成因511
1.3 潮汐能512
2 潮汐能转换原理513
2.1 潮汐能的利用513
2.2 水轮机的工作参数513
2.3 水轮机的基本方程式514
3 潮汐电站水轮发电机组514
3.1 贯流式水轮机的种类514
3.2 贯流式水轮机的优点516
4 潮汐电站517
4.1 潮汐电站枢纽工程517
4.2 潮汐电站的运行方式520
5 潮汐能的开发利用521
5.1 概述521
5.2 法国朗斯潮汐电站521
5.3 江厦潮汐试验电站524
6 讨论529
6.1 我国沿海潮汐能源丰富、开发优势明显529
6.2 对潮汐发电工程有关问题的分析529
第4章 波浪能531
1 波浪特性531
1.1 波浪的形成531
1.2 波浪要素531
1.3 波浪运动特性531
1.4 波浪能量与能流密度532
1.5 波浪变形532
2 波浪能转换原理与转换技术533
2.1 波浪能转换系统533
2.2 波浪能转换基本原理533
3 波浪能发电系统的设计与建造535
3.1 选址535
3.2 波浪能资源分析535
3.3 波浪能系统的优化设计536
3.4 海洋工程施工539
4 波浪能发电装置/电站540
4.1 波浪能装置/电站分类540
4.2 波浪能装置的技术评价540
4.3 波浪能装置的经济性分析540
4.4 世界上近期研建的主要波浪能装置或电站540
第5章 潮流能550
1 潮流及其运动特性550
1.1 潮流的形成550
1.2 潮流运动特性550
1.3 潮流的能量551
1.4 潮流能资源分析551
2 潮流发电原理552
2.1 能量转换原理552
2.2 贝茨(Betz)理论553
3 潮流发电装置553
3.1 潮流发电系统组成553
3.2 潮流发电装置分类554
4 潮流发电装置的设计556
4.1 选址556
4.2 支撑载体设计557
4.3 水轮机总体参数设计559
4.4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561
4.5 发电控制系统设计562
4.6 输变电系统设计562
5 潮流发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562
5.1 运行562
5.2 维护562
6 潮流发电装置评估563
6.1 潮流能发电装置的技术评价563
6.2 潮流能发电装置的经济性分析563
7 国内外潮流发电站简介563
7.1 英国SeaFlow和SeaGen潮流发电站563
7.2 英国Stingray潮流发电站563
7.3 英国Polo潮流发电站564
7.4 挪威Hammerfest Stream潮流电站564
7.5 意大利Kobold潮流发电站564
7.6 韩国GHT潮流发电站565
7.7 中国“万向”潮流发电站565
第6章 温差能566
1 海水温差能的特性566
1.1 海水温差能产生的原因566
1.2 海水温差能资源特点566
2 温差能转换原理567
3 温差发电装置567
3.1 温差发电技术567
3.2 海水温差电站的设计、规划与运行569
4 温差发电站573
4.1 海水温差发电的优缺点573
4.2 海洋温差发电与利用的中外现状574
4.3 开式循环OTEC的试验设备示范工程575
4.4 海水温差发电的技术难题575
4.5 经济与环境影响576
参考文献577
第7篇 地热发电579
第1章 地热发电概述581
1 地热发电概念581
2 地热发电的历史回顾581
3 地热发电的现状581
4 世界主要国家地热发电简介582
4.1 美国582
4.2 菲律宾583
4.3 墨西哥583
4.4 印度尼西亚583
4.5 意大利583
4.6 日本584
4.7 新西兰584
5 我国地热发电前景及其发展战略584
5.1 我国地热发电前景584
5.2 我国地热发电的发展战略586
第2章 地热电力资源587
1 地热资源类型与分布587
1.1 全球地热资源类型与分布587
1.2 我国地热资源类型与分布587
2 地热资源勘察评价方法590
2.1 地质学方法590
2.2 地球物理学方法591
2.3 地球化学方法591
2.4 地热资源储量计算方法591
3 地热储工程技术592
3.1 热储数值模拟技术592
3.2 热储示踪技术592
4 全球典型地热田593
4.1 我国西藏羊八井地热田593
4.2 我国台湾清水地热田593
4.3 哥斯达黎加的典型地热田593
4.4 菲律宾典型地热田593
4.5 墨西哥典型地热田594
4.6 印度尼西亚典型地热田594
4.7 新西兰典型地热田594
第3章 地热发电的工程热力学基础595
1 地热发电资源及其发电方式595
2 地热发电与火力发电比较595
3 地热发电基本热力过程计算596
4 地热发电热力参数计算597
5 地热发电热力循环分析600
6 地热流体的最大可用功600
6.1 水蒸气循环的地热流体最大可用功601
6.2 双工质循环的地热水最大可用功601
7 地热电站热经济性指标602
7.1 火力发电厂主要热经济性指标602
7.2 地热资源利用评价指标603
第4章 地热干蒸汽发电604
1 背压式地热干蒸汽发电604
1.1 电站功率计算604
1.2 资源利用效率计算604
2 凝汽式地热干蒸汽发电605
2.1 凝汽式地热干蒸汽电站功率计算605
2.2 电站循环热效率、净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计算605
2.3 冷凝温度确定605
3 不凝气体的影响及其抽气设备607
4 入口蒸汽过滤器608
5 地热干蒸汽发电的工程实例608
5.1 美国Geysers地热干蒸汽电站608
5.2 日本松川地热干蒸汽电站608
第5章 地热水发电610
1 发电方式610
1.1 闪蒸系统610
1.2 双工质循环系统610
1.3 全流系统610
1.4 混合系统610
2 单级闪蒸地热水发电610
2.1 单级闪蒸热力系统610
2.2 闪蒸过程与闪蒸器610
2.3 单级闪蒸热力循环611
2.4 单级闪蒸发电能力611
2.5 最佳闪蒸温度与最大的发电能力611
2.6 最佳闪蒸温度的简化计算公式612
2.7 地热水最佳蒸发率及最大发电量与热效率612
3 两级闪蒸地热水发电613
3.1 热力系统及热力循环613
3.2 两级闪蒸最佳参数的逐级叠算法614
3.3 两级闪蒸最佳闪蒸温度的简易计算公式615
3.4 蒸汽产量及发电量的计算615
3.5 闪蒸系统终参数的确定615
4 三级与多级闪蒸地热水发电616
4.1 热力系统与热力循环616
4.2 各级闪蒸蒸汽量及闪蒸系统做功的计算616
4.3 各级最佳闪蒸温度的逐级计算616
4.4 各级最佳闪蒸温度的简易计算公式617
4.5 多级闪蒸系统的热经济性比较与计算实例617
5 双工质循环地热水发电618
5.1 朗肯循环与热力系统618
5.2 其他高效的双工质循环619
5.3 低沸点工质的选择619
5.4 双工质循环的设备特点620
5.5 双工质循环的实用性621
6 地热水发电工程示例——丰顺地热电站621
6.1 电站简介621
6.2 热力系统621
6.3 设计与运行参数621
6.4 主要设备及特点621
6.5 机组的运行622
6.6 经济性分析622
第6章 地热湿蒸汽发电623
1 分离蒸汽(一级闪蒸)地热发电623
1.1 蒸汽质量流量确定623
1.2 分离蒸汽电站净功率计算623
1.3 电站效率计算623
2 分离蒸汽—热水闪蒸(两级闪蒸)地热发电624
2.1 电站净输出功率计算624
2.2 电站净效率计算624
3 单级闪蒸地热湿蒸汽发电625
4 两级闪蒸地热湿蒸汽发电626
4.1 蒸汽产量计算626
4.2 电站净输出功率及净发电量计算627
4.3 电站净效率计算627
5 全流系统地热发电628
6 地热湿蒸汽发电的工程实例629
6.1 我国羊八井地热电站629
6.2 日本八町原地热电站629
6.3 新西兰Wairakei地热电站630
第7章 地热发电的特殊能量转换系统632
1 单级闪蒸—双工质循环地热发电632
1.1 电站净功率、净发电量计算633
1.2 电站净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计算633
2 两级闪蒸—双工质循环地热发电634
2.1 电站净功率及净发电量计算635
2.2 电站净效率及资源利用效率计算635
3 单级闪蒸—双工质循环联合地热发电638
4 地热发电未来展望641
4.1 地压地热发电641
4.2 干热岩地热发电641
4.3 岩浆地热发电642
第8章 地热发电相关技术643
1 地热井口设备643
1.1 地热井泵643
1.2 地热井口装置643
1.3 汽水分离装置644
1.4 地热水除砂644
1.5 地热水除铁645
2 地热流体输送645
2.1 地热流体输送方式645
2.2 管道材料646
2.3 管道保温646
2.4 管道布置与敷设647
2.5 管道热力计算647
3 地热电站调节648
3.1 地热电站调节方式648
3.2 地热电站调节系统648
3.3 地热电站调节系统有关部件的特点649
4 地热电站的防腐防垢649
4.1 地热腐蚀原理649
4.2 地热流体主要腐蚀成分649
4.3 地热防腐措施650
4.4 地热除垢防垢措施650
5 地热电站的环境保护651
5.1 典型地热田的开发效应651
5.2 地热电站对环境的影响652
5.3 地热污染的防治措施653
5.4 地热开发的环境质量评价654
6 地热电站的经济性分析655
6.1 基本概念和术语655
6.2 经济性分析方法655
6.3 地热电站敏感性分析656
6.4 地热发电成本概论656
符号对照表658
参考文献659
热门推荐
- 673363.html
- 2741649.html
- 1992448.html
- 3833844.html
- 2500657.html
- 860972.html
- 3863475.html
- 3645003.html
- 801227.html
- 1768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105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2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68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74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283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29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29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0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