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读本【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读本
  • 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蓝天出版社
  • ISBN:780081975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3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60页
  • 主题词: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第一章 辩证唯物论3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3

一、什么是哲学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6

第二节 世界的物质性6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6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7

第三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作用8

一、意识的起源8

二、意识的本质9

三、意识的作用10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12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12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2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1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5

一、对立统一规律15

二、质量互变规律21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2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26

一、现象和本质27

二、形式和内容28

三、原因和结果29

四、偶然性和必然性31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32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4

第一节 实践的特点、形式和作用34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34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6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38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38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42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44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6

一、真理46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47

第四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49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9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49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9

第二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51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51

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53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4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55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55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57

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58

第五章 社会基本矛盾60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6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60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63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64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66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66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68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70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71

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71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72

三、坚持生产力标准73

四、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改革74

第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78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78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78

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79

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79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80

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80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82

第三节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83

一、一切为了群众84

二、一切依靠群众84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85

第七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86

第一节 社会的进步86

一、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86

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87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88

一、人的本质88

二、人在历史发展中达到自身的全面性89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章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93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93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93

二、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95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97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和主要规律98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98

二、市场经济的主要规律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05

一、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性105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07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伟大意义109

第二章 市场体系114

第一节 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114

一、市场体系的含义114

二、一般商品市场115

三、生产要素市场117

四、其它市场121

第二节 市场机制122

一、市场机制的含义122

二、市场机制的构成123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124

第三节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127

一、我国市场体系的现状127

二、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的途径129

第三章 现代企业制度132

第一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132

一、企业与企业制度132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及特征137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141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144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144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深层次矛盾的需要145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146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需要147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造148

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思路148

二、国有企业制度改造的主要形式150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配套改革153

第四章 宏观调控体系157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内容157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含义157

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58

三、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目标160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手段164

一、计划手段164

二、经济手段164

三、法律手段171

四、行政手段172

第三节 建立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173

一、转变政府职能173

二、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175

三、塑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主体176

第五章 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178

第一节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78

一、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178

二、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18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和结构186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192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192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194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196

第三部分 邓小平理论205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05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5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205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07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09

第三节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212

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必要性212

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必须学好邓小平理论214

第二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16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16

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216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217

第二节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19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219

二、怎样才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21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2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223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223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224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2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228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228

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22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23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3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23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233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35

四、确认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和意义236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38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238

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其相互关系240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41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4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24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重要意义243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24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45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47

第二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248

一、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的宏伟蓝图248

二、实施“三步走”战略的方针与实践248

第三节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51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51

二、靠科技和教育振兴我国经济252

三、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54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258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258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258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259

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深化改革260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62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62

二、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263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264

四、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66

第三节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266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266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268

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68

四、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269

第七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271

第一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271

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71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272

三、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73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274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74

二、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77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281

四、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84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286

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286

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87

三、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288

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289

第八章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构想290

第一节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90

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和基本依据29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292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293

第二节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295

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295

二、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的统一297

第九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301

第一节 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地位和指导方针301

一、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地位301

二、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302

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303

第二节 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304

一、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304

二、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305

三、军队建设要以现代化为中心306

四、提高军队建设的正规化水平309

第三节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10

一、怎样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310

二、加强“两个武装”,确保“打得赢”、“不变质”311

第十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313

第一节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313

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313

二、广大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315

三、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316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18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318

二、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319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319

四、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321

第十一章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26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326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329

一、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329

二、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33

三、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37

第三节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340

一、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40

二、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342

三、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343

四、坚持深化干部人事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345

五、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346

第四部分 法学基础知识351

第一章 法的一般理论351

第一节 法的概念和特征351

一、法的概念351

二、法的特征353

三、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354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和法律体系357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规范357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58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59

一、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359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大计361

三、依法治军是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62

第二章 民法367

第一节 民法概述367

一、民法的概念367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367

三、民法的基本原则368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369

一、公民369

二、法人372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373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373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373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374

四、无效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374

第四节 人身权375

一、人格权375

二、身份权376

第五节 财产继承权377

一、继承权概述377

二、法定继承379

三、遗嘱继承380

四、遗赠与遗赠扶养协议381

五、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及无人继承遗产的处理381

第六节 民事责任382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382

二、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383

三、侵权的民事责任383

四、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384

第三章 诉讼法386

第一节 诉讼法概述386

一、诉讼法的概念和特征386

二、诉讼法的基本原则388

三、诉讼的参加人或参与人392

第二节 管辖395

一、管辖的概念395

二、民事诉讼管辖395

三、行政诉讼管辖397

四、刑事诉讼管辖398

第三节 证据399

一、证据的概念和种类399

二、证据的收集、判断和保全400

三、举证责任402

第四节 强制措施403

一、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403

二、行政诉讼中的强制措施404

三、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405

第五节 诉讼程序406

一、民事诉讼程序406

二、行政诉讼程序412

三、刑事诉讼程序414

第六节 涉外诉讼程序418

一、涉外民事诉讼程序418

二、涉外行政诉讼程序420

第四章 经济法421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421

一、经济法的概念、对象及作用421

二、经济法律关系423

第二节 我国经济立法和几种主要经济法律制度427

一、经济立法427

二、我国主要的经济法律制度428

第三节 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435

一、经济仲裁435

二、经济司法4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