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府与媒体:服务型政府中的媒体工作【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钟顺虎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09356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国家机构-行政管理-传播媒介-工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府与媒体:服务型政府中的媒体工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探索篇1
【第一章】 政府·媒体·舆论1
第一节 政府——承托八方,天下己任的作为尤需广告天下,获取认可2
一、政府的使命与责任2
二、基于政府使命和责任考量的功能定位:“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3
(一)政府必须考虑解决人们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人们无力去做之事5
(二)政府必须依法解决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做市场不愿去做之事5
第二节 媒体——社会公共危机征兆的发现者和舆论引导者6
一、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工具6
二、媒体的责任:理性思考、全面分析、专业报道8
三、媒体的义务:瞭望、引导、影响9
(一)瞭望:危机征兆的发现者和危机信息的传递者10
(二)引导:危机的舆论引导者和公众情绪的稳定剂11
(三)影响:政府的舆论监督者和政府危机决策的影响者13
第三节 舆论——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预警器14
一、舆论:舆论引导的核心14
二、舆论的形成:意见酝酿—意见表达—获得多数—形成舆论15
三、舆论的功能:引导与监督17
(一)舆论引导: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首位17
(二)舆论监督:适时、适量、适度20
【第二章】 政府形象的媒体传播和塑造23
第一节 政府形象系统的媒体传播23
一、政府形象的价值系统(信仰)是政府一切行为选择的基础24
二、政府形象的实在系统(作为)是内化的政府亲力亲为的集合27
(一)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为百姓办事27
(二)给最需要的人,在最需要的时候,做最重要的事29
(三)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解决最根本的问题30
三、政府形象的观念系统(感觉)是老百姓看到和印象的政府外在形象31
第二节 政府形象是公众对政府的总体印象和评价33
一、政府的法律法令与一般社会组织的规定不同33
二、公民与之盲目而频繁接触中的直观认识和感受33
三、政府形象的形成,要靠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行政实践中树立34
四、可资利用的重要精神资源和行政资源36
(一)增强政府合法性36
(二)减少行政动员成本37
(三)有助社会稳定发展38
第三节 政府以“行”塑“形”40
一、从某种角度讲,“做”与“说”几乎同等重要40
(一)借别人的嘴来说话:大众传播的形象推广44
(二)“公开的说话”:公众传播的形象塑造47
(三)组织传播:沟通、宣传、解释48
二、塑形与矫形传播:解决政府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问题49
【第三章】 新形势下政府执政的媒体舆论新环境56
第一节 今天的媒体,对议程设置和话语的影响举足轻重56
第二节 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准记者58
第三节 媒体也需要理解——时效、广告、生存的现实压力60
第四节 舆情热点应对——从系统评估看政府处置能力的新要求63
一、舆情热度排名64
(一)舆情热度总榜64
(二)传统媒体关注度64
(三)网站推荐65
二、2009年上半年其他网络热点事件一览66
【第四章】 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新格局69
第一节 传统的舆论引导面对新挑战69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对我们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的挑战70
二、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弱化要求舆论引导转变发展思路76
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舆论引导形成了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挑战78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舆论引导工作与时俱进84
第二节 舆论引导新格局构建的原则84
一、坚持以人为本85
二、尊重新闻发展规律85
第三节 舆论引导的途径创新86
一、抓住党报、党刊、电台等主阵地不放松87
二、注重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音像制品的引导87
(一)互联网的舆论引导87
(二)手机媒体的舆论引导95
(三)音像制品的舆论引导100
第四节 舆论引导的方法创新102
一、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人民需求的新变化102
二、对症下药,提高舆论引导的实效性103
三、典型宣传,引导人们形成广泛的共性认识105
四、热点引导,促进社会政治和谐稳定106
第五节 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107
一、及时准确,权威透明108
二、整合传媒,合力引导108
三、科学分析,理性反思108
四、依法监管,正本清源110
【第五章】 政府“借助”媒体116
第一节 “借助”媒体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116
一、提高凝聚力,提升美誉度118
二、督政辅政,改进工作119
三、政府借媒体塑形象不是可有可无122
第二节 躲、吵、告、怨,不如公开、透明、主动123
一、第一时间发出政府声音128
二、记者喜欢表态性语言130
三、要学会为记者服务132
四、注意政策的新闻性132
【第六章】 危机的新闻处置134
第一节 危机处置——提高政府公信力的“试金石”135
一、没有危机事件是“非常态”135
二、危机处置第一原则:及时性137
三、责任政府的基本标准:以人为本141
第二节 危机的新闻应对策略144
一、越快越好:先入为主145
二、越“高”越好:“高”人高见148
三、越主动越好:议程设置151
四、越少越好:区别对待154
五、越“紧”越好:避免“祸从口出”,拒绝“无可奉告”,提高“说”的水平155
(一)避免“祸从口出”155
(二)拒绝“无可奉告”158
(三)提高“说”的水平163
第三节 危机新闻应对的程序165
一、现场控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165
(一)关注媒体需求165
(二)确保信息的准确可信166
二、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167
三、通稿:确保每一个接触到新闻通稿的人都能读懂168
四、沟通媒体:主动沟通,充分沟通,尽快沟通171
(一)协调统一172
(二)专人专责172
(三)良性互动173
(四)滚动发布173
第四节 危机的新闻应对中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174
一、预案很必要174
(一)关口前移,早做预案174
(二)构建体系,培训演练174
(三)立足实际,完善预案175
(四)探索新路,创造经验175
二、机制很关键175
(一)建立系统的应急信息快速反应机制175
(二)建立有效的信息发布协调机制175
(三)建立广泛的沟通和信息管理的机制176
三、主动很重要176
四、记者要善待177
实务篇180
【第七章】 新闻发布会制度180
第一节 新闻发布表明政府态度180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 树立政府形象182
第三节 常规新闻发布缺少新闻性186
第四节 从“华南虎”照反思新闻发布管理188
一、新闻发布的程序189
(一)新闻发言稿的制审程序189
(二)新闻发布的审批189
二、新闻发布的管理190
三、新闻发布的准备191
(一)确定发布的主题191
(二)确定发布人191
(三)准备发布材料192
(四)准备答问口径192
(五)邀请记者做好新闻报道193
(六)发布会会务安排194
【第八章】 认识媒体和记者195
第一节 新闻媒体——公众代言人195
一、媒体引导舆论、传承文化195
二、媒体对舆论不会无动于衷197
三、媒体监督政府,政府应用媒体200
第二节 合作,才会得到更多收获203
一、以新闻面目出现的宣传,可能是最有效的宣传203
二、是否惹不起躲得起204
三、以宽厚、理解的心态面对媒体205
四、善待媒体的具体行动,就是服务媒体205
【第九章】 应对媒体记者采访的基本常识207
第一节 真假记者207
一、他是记者吗?207
二、他不是记者怎么办?209
第二节 直面记者210
一、对待不同记者要知己知彼210
(一)如何对待大媒体记者210
(二)如何对待小媒体记者211
(三)如何对待名记者212
(四)如何对待普通记者212
二、闭口不说与拼命掩盖绝不是最好的办法212
三、眼睛里要容得下沙子214
四、记者的要求合理吗?217
第三节 智慧地说219
一、你准备好了吗?219
(一)评估采访要求219
(二)明确采访形式220
(三)确定采访范围221
(四)事先约定采访内容的使用方式221
二、面对记者采访要智慧地说222
(一)先要将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以简洁、醒目的语言说出来222
(二)要围绕提纲或口径讲223
(三)在敏感时期,表态要慎重并留有余地223
(四)要特别重视说话与表态的效果224
(五)要注意言多必失224
三、当心采访陷阱225
(一)如何接受电话采访225
(二)如何接受电台采访226
(三)如何接受电视台采访226
(四)如何接受记者的专访227
【第十章】 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没有硝烟的宣传大战229
第一节 汶川大地震——媒体的快速出击使真相始终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230
一、汶川地震大事记231
二、启示234
三、思考235
(一)重视时效性。快速充分公开信息,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235
(二)渠道多样化。媒体的快速出击使真相始终跑在谣言和恐慌前面242
(三)重视策划。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共同营造舆论高潮253
(四)形成联合体。媒体的立体联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258
第二节 北京奥运——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回应外界关切,充分展示中国更加开放的姿态261
启示一:牢牢把握话语权,发挥媒体对国际舆论的引导作用262
启示二:主动设置议题,及时回应外界的关切264
启示三:积极引导社会热点,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268
启示四:大频率发布新闻,主动提供信息269
【第十一章】 三鹿奶粉事件和哈尔滨警民斗殴案:不同的处理方式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272
第一节 三鹿奶粉事件——可怕的是处理方式方法的错误272
一、三鹿奶粉大事记272
二、媒体倾向性分析277
(一)传统媒体形成的舆论情况277
(二)境外媒体形成的舆论情况280
(三)网络舆论倾向性分析280
三、启示283
四、思考284
(一)信息公开机制依然薄弱284
(二)网络上什么信息都有,我们只是缺少发现286
(三)我们身处于一个信息化时代,公众渴望第一时间从最权威的部门获得相关信息287
第二节 哈尔滨警民斗殴案——真相不怕公开288
一、事件回顾288
二、启示:真相不怕公开291
(一)多部门联动,回应公众舆情291
(二)发布确凿信息,澄清不实传言292
(三)与媒体保持良好合作,赢取民众信任292
三、思考:舆论保持理性的克制,才能促使司法成为最好的天平293
(一)面对公众的语言需要好好推敲293
(二)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在事情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宜妄作评判294
(三)媒体应重视传播尺度和新闻视角的选择,要用理性、公正的态度展开舆论监督295
【第十二章】 瓮安事件和华南虎照事件:舆论无小事,一点舆论的火星也可能酿成新闻的火灾298
第一节 瓮安事件——真理还在穿鞋时,谣言已行走千里298
一、瓮安事件大事记298
二、媒体倾向性分析301
(一)媒体观点倾向性分析301
(二)网络言论对“瓮安事件”信息公开的评论305
三、启示306
四、思考306
(一)公开让谣言不攻自破306
(二)真相让谣言在阳光下蒸发307
(三)智慧让谣言无法煽情307
第二节 华南虎照事件舆论定案、媒体审判会形成信息非对称性的“新闻越位”309
一、事件回顾310
二、启示312
(一)“缺位”、“失语”、打“口水仗”,说明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处理新形势下公众舆论问题的能力欠缺312
(二)积极主动地迅速解决问题,是平息舆论的最好办法312
(三)“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到了现场记者才明白原来与想象的不一样313
三、思考315
(一)舆论无小事,处理不好,一点舆论的火星就会酿成新闻的火灾315
(二)舆论定案、媒体审判会形成信息非对称性的“新闻越位”316
【第十三章】 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和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分层、分步应对与领袖策略的成功范例320
第一节 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活动——分层次、分步骤成功应对网络媒体危机的典范320
一、事件回顾320
二、政府应对322
(一)积极回应322
(二)认真整改322
(三)官民互动324
三、启示:一次分层次、分步骤、分批次成功应对网络媒体危机的典范325
四、思考:“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是一种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思路,抑或是一种有效的策略325
第二节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别让“闹大才有人管”成为常态326
一、事件回顾327
二、启示:政府面对群体性事件,堵不如疏328
(一)“第一时间”成为工作准则328
(二)用对话化解对抗328
三、反思329
(一)别让“闹大才有人管”成为常态329
(二)面对危机,领导干部要运用“意见领袖”策略,敢于面对媒体330
【附录1】 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与地方热点舆情案例的专家分析333
一、2009年上半年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333
二、专家的点评与分析335
(一)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335
(二)四川成都市“6·5”公交车燃烧事件336
(三)河南灵宝市王帅案337
(四)重庆市高考状元造假事件339
(五)陕西神木县全民免费医疗340
(六)上海市户籍新政341
(七)浙江杭州市飙车案342
(八)河南郑州市副局长“替谁说话”343
(九)湖北石首市骚乱344
(十)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346
三、专家给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十条建议347
【附录2】 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352
一、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和流行语353
(一)年度网络热点事件353
(二)年度网络流行语355
二、网络舆论载体的新进展357
(一)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357
(二)Web2.0与Web1.0形成意见反差360
(三)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360
(四)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361
(五)体制内报纸、电视台和网站积极回应网民关切362
(六)调整网络表达形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363
三、网民社会心理和行为的演变364
(一)网民社会阶层的分野364
(二)网民的社会关怀大幅提升365
(三)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366
(四)网民开始走下互联网368
(五)网络非理性情绪值得关注370
四、政府与网民互动,顺应与管理平衡371
(一)政府上网从Web1.0走向Web2.0371
(二)网络舆论应对提速,官员问责力度加大372
(三)突发事件中的网络管理得失互见373
(四)修复政府公信力是舆论应对的核心问题375
后记378
主要参考文献381
热门推荐
- 2693975.html
- 599723.html
- 229725.html
- 2007771.html
- 2393936.html
- 949183.html
- 3104882.html
- 1153658.html
- 1028210.html
- 21982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97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82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31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3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62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9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49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0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029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