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脉理探邃【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脉理探邃
  • 杨洪明,杨绍戊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780174471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99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519页
  • 主题词:脉诊-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脉理探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脉学源流1

第一节 脉史纪略1

1.远古时期——脉法起源(50万年~公元前8世纪)1

2.春秋战国——脉法流传(公元前8世纪~3世纪)2

3.秦汉时代——脉法变革(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4

4.魏晋隋唐——脉学专著(220~960年)5

5.宋金元朝——脉学编纂(960~1368年)7

6.明清时代——脉学充实(1368~1840年)9

7.近百年来——脉学进展(1840~2003年)10

第二节 脉象图形12

1.发展概况13

2.分析方法15

3.探索方向15

第三节 辨脉纲目18

1.以阴阳为总纲18

2.以虚实作总纲18

3.以四脉为纲(浮、沉、迟、数)19

4.以五脉为纲(浮、沉、迟、数、弦)19

5.以六脉为纲19

6.以八脉为纲20

7.十脉为纲21

8.脉分五法21

9.脉列经纬21

10.以七表八里九道21

11.中西结合脉纲22

第四节 分类与简化25

1.传统分类25

2.脉象简化26

第二章 脉学的整体观28

第一节 脉与阴阳的关系28

1.脉中阴阳互根28

2.脉中阴阳消长29

3.脉中阴阳转化29

4.脉中阴阳应用30

第二节 脉与脏腑的关系31

1.整体相联32

2.病理相关32

第三节 脉诊与经络34

1.脉诊部位分布在经络上34

2.脉诊与解剖生理的联系36

3.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37

4.诊治意义37

5.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39

第四节 脉与气血津液45

1.脉与气45

2.脉与血47

3.脉与气血48

4.脉与津液48

第五节 脉诊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49

1.脉与外在因素49

2.脉与内在环境53

第六节 脉诊与病证的关系57

1.脉症从测57

2.脉证合参60

3.脉证治法61

第三章 胃气、神气、根蒂67

第一节 胃气脉67

1.胃脉产生67

2.平性胃脉67

3.病性胃脉68

4.死性胃脉68

5.临证体验69

第二节 神气脉69

1.神气产生70

2.神脉形态70

3.脉神与脉力70

4.神脉受损71

5.无神之脉71

6.临证体验71

第三节 根蒂脉72

1.根蒂来源72

2.位置特征72

3.临证体验73

第四章 气口与人迎脉诊75

第一节 气口人迎脉命名75

第二节 寸口人迎脉定位76

1.左寸口为人迎,右寸口为气口76

2.左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关前一分为气口76

3.左寸口为气口,右寸口为人迎77

4.气口人迎皆在颈侧77

5.人迎在颈,气口在手77

第三节 生理联系与病理诊断78

1.生理联系78

2.病理诊断78

第四节 诊法标准与临床体验79

1.人迎脉口诊法标准79

2.人迎寸口临证体验80

第五章 寸口脉分候寸关尺三部诊法82

第一节 寸关尺命名82

第二节 寸关尺定位84

第三节 寸关尺长度85

第六章 寸口脉中寸关尺三部配脏腑89

第一节 寸口脉分候脏腑89

1.《内经》分候法89

2.《难经》分候法91

3.《脉经》分候法91

第二节 分候脏腑依据92

1.五脏(六脏)配92

2.六腑配法93

第三节 实验研究94

第四节 实用价值与意义96

1.临证体验96

2.采用手法97

第七章 正常脉象100

第一节 脉搏发现101

第二节 产生脉动因素102

1.心脏102

2.主要脉管103

3.血液106

第三节 脉搏的形成109

第四节 脉搏的调节109

1.神经调节110

2.体液调节111

3.血压调节113

4.血量调节113

5.毛细血管压和微循环114

6.心血管机能的调节115

第五节 脉搏变化的因素116

1.每搏输出量116

2.心的频率与节律116

3.外周阻力117

4.动脉管壁的弹性117

5.循环血量117

6.管壁的紧张度118

第六节 脉搏的波形118

1.具备条件119

2.实验方法119

3.脉搏波形图119

4.正常脉搏波形120

5.脉波的传导速度120

6.几种脉波图简介123

第七节 诊脉部位与要求132

1.遍诊法132

2.三部诊法133

3.二部诊法133

4.一部诊法134

5.诊脉要求136

第八节 诊脉方法139

1.位置139

2.平臂139

3.指法139

4.反关脉142

5.斜飞脉142

6.诊脉步骤143

7.脏腑平脉144

8.妇女脉象144

9.神门脉147

10.天突脉147

11.经络测定147

12.孕脉机理148

13.小儿平脉148

第八章 病理脉象151

第一节 诊断病证151

1.寻找病因151

2.辨审类型152

3.识别病证152

第二节 脏腑病脉152

1.心与小肠病脉证153

2.肺与大肠脉证153

3.脾与胃病脉证154

4.肝与胆病脉证155

5.肾与膀胱病脉证156

6.脏腑合病脉证157

第三节 妇科脉证158

1.月经不调脉证158

2.经闭脉证158

3.崩漏脉证159

4.带下脉证159

5.妊娠脉证159

6.产后脉证161

7.杂病脉证162

第四节 儿科脉证162

1.小儿指纹162

2.小儿脉象163

3.小儿脉证164

第九章 单脉与病证168

第一节 部位浅深——浮沉纲168

1.浮脉类169

1.1 浮脉(阳)169

1.2 濡脉(阴中之阳)178

1.3 芤脉(阳中之阴)185

1.4 洪脉(阳)192

1.5 革脉(阳中之阴)200

2.沉脉类206

2.1 沉脉(阴)206

2.2 牢脉(阴中之阳)215

2.3 伏脉(阴)222

第二节 速率快慢——迟数纲229

1.迟脉类229

1.1 迟脉(阴)229

1.2 缓脉(阴中之阳)238

2.数脉类247

2.1 数脉(阳)247

2.2 疾脉(阳)256

第三节 力势强弱——虚实纲262

1.虚脉类262

1.1 虚脉(阴)262

1.2 弱脉(阴)270

1.3 微脉(阴)276

2.实脉类284

2.1 实脉(阳)284

2.2 弦脉(阳中之阴)292

2.3 紧脉(阴中之阳)300

第四节 形态改变——滑涩纲308

1.滑脉类308

1.1 滑脉(阳中之阴)308

1.2 长脉(阳)317

1.3 动脉(阳)326

2.涩脉类334

2.1 涩脉(阴)334

2.2 短脉(阴)342

2.3 细(小)脉(阴)349

第五节 节律异常——结代纲357

1.结脉类358

1.1 结脉(阴)358

2.代脉类366

2.1 促脉(阳)366

2.2 代脉(阴)374

2.3 散脉(阴)384

第十章 合脉与病证392

第一节 浮脉合脉纲393

1.浮缓脉393

2.浮紧脉395

3.浮数脉397

4.浮滑脉399

5.浮迟脉401

6.浮芤脉402

7.浮涩脉404

8.浮弱脉405

9.浮洪脉407

10.浮大脉408

11.浮虚涩脉410

第二节 沉脉合脉纲411

1.沉紧脉412

2.沉迟(沉弱)脉414

3.沉滑脉417

4.沉细脉419

5.沉微脉421

6.沉弦脉424

第三节 迟脉合脉纲426

1.迟滑脉427

2.迟涩脉427

3.迟缓脉429

第四节 数脉合脉纲430

1.细数脉430

2.滑数脉433

3.洪数脉435

4.弦数脉437

第五节 弦脉合脉纲440

1.弦迟脉440

2.弦细脉442

3.弦紧脉444

第六节 微脉合脉纲446

1.微数脉446

2.微弱脉448

3.微细脉450

4.微涩脉453

第十一章 怪脉与病证457

第一节 散涩釜翔类458

1.釜沸脉458

2.鱼翔脉462

3.麻促脉464

4.解索脉466

5.虾游脉470

第二节 败损屋漏类473

1.屋漏脉473

第三节 疾促雀啄类476

1.雀啄脉477

第四节 弦劲弹石类480

1.弹石脉480

2.偃刀脉482

第五节 疾滑转豆类485

1.转豆脉(转丸脉)485

附录 脉象诊断歌诀488

1.脉名种类歌488

2.小儿诊疾歌488

3.伤科诸病歌488

4.妇儿脉法歌489

5.奇经八脉诊式歌489

6.寸口寸关尺配脏腑部位歌490

7.五脏平脉歌[1]491

8.杂病顺逆歌492

后记494

主要参考文献4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