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法总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法总论
  • 陈慈阳著 著
  • 出版社: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ISBN:9789574186464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07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9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1

第一章 导论1

第二章 环境与环境法基本概念与体系5

第一节 环境之概念6

第一项 概述6

第二项 不同学科上之环境概念10

第三项 环境法中之环境概念12

第二节「环境破坏」之概念内涵与现况15

第一项 第一项 环境破坏之一般概念15

第二项 环境法中之环境破坏概念与现况17

第三项 我国环境破坏现况及改善的尝试19

第三节 我国环境法上「公害」概念解析35

第四节 环境保护之概念及任务39

第一项 概念於历史上之发展39

第二项 概念之内涵40

第三项 环境保护之任务43

第四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关系47

第五项 建议49

第五节 环境法之概念50

第一项 环境立法基准原则与任务50

第二项 环境法规范对象52

第三项 环境法之类型分类54

第四项 环境法动态体系之结构分析58

第五项 与环境法相关联之学科59

第一目 环境政治学60

第二目 环境经济学60

第三目 环境伦理学61

第六项 环境立法之历史发展61

第一目 环境立法之空白时期62

第二目 环境立法之启蒙时期63

第三目 环境立法之发展时期64

第四目 评析65

第七项 环境法体系之建构67

第一目 环境实体法及形式法67

第二目 环境法在传统法领域的归属性67

第一款 环境刑法67

第二款 环境私法70

第三款 环境公法72

第三目 环境法被视为跨领域之立法规范73

第四目 环境法作为独立法领域74

第五目 环境法体系之建构78

第一款 学界见解78

第二款 实务见解78

第三款 德国立法例79

第四款 我国环境法应为之独立体系建构80

第五款 环境法整合模式之分析84

第三章 环境法法源论113

第一节 宪法113

第一项 概论113

第二项 宪法前言115

第三项 宪法基本原则117

第四项 基本权利与义务121

第一目 概述121

第二目 基本权本质与作用下之环境生态永续经营与发展之确保124

第三目 环境保护与宪法之生存与生命权保障128

第四目 环境保护与宪法财产权保障131

第五目 国家环境保护之基本界限131

第一款 个人环境保护者之基本权132

第二款 对私人环境污染者之基本权132

第六目 小结134

第五项 宪法上国家机关之环境保护权限135

第六项 基本国策141

第一目 立法者宪法义务之类型141

第一款 宪法明示委托142

第二款 内涵性宪法委托143

第三款 宪法基本方针144

第四款 小结145

第二目 基本国策之本质146

第三目 环境保护原则在基本国策之定位146

第四目 保护法益与规范对象147

第一款 对立法之拘束149

第二款 对行政权之拘束151

第三款 对司法权之拘束152

第七项 环境国原则之建构154

第一目 环境国概念之解析与我国宪法增修条文第十条第二项环境保护原则之关联性154

第二目 环境国原则之正当性及应有之内涵157

第一款 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目的157

第二款 宪法增修条文第十条第二项建构之环境国体系159

第三目 环境国之界限171

第四目 小结173

第二节 环境行政法174

第一项 环境行政法之范围174

第二项 环境行政法之任务176

第一目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177

第一款 组织建制倡永续177

第二款 节能减碳酷地球178

第三款 资源循环零废弃180

第四款 去污保育护生态181

第五款 清净家园乐活化182

第二目 国家永续发展行动计画184

第一款 永续发展理念与沿革184

第二款 永续发展趋势之我国因应184

第三款 联合国世界高峰会永续发展行动计画185

第四款 我国永续发展行动计画之制订186

第五款 永续发展行动计画之修正186

第六款 执行中永续发展行动计画内容187

第三目 国家环境保护计画188

第一款 计画推动方向与理念188

第二款 计画内容188

第三款 推动策略190

第四款 执行及参与机制190

第五款 执行成果192

第三项 依法行政原则之遵循193

第一目 法律保留原则193

第二目 法明确性原则194

第三目 信赖利益之保障197

第四项 行政组织权限行使上之难题198

第一目 各级主管机关间权责不清198

第二目 中央与地方权限欠缺具体划分标准及建议201

第一款 中央与地方自治团体就环境保护权限之划分202

第二款 中央与地方自治权体就废弃物清理事务权限之划分211

第三节 环境私法220

第一项 民事责任基础理论220

第一目 过失责任原则220

第二目 无过失责任主义之发展221

第二项 因果关系之难题与举证责任之分配223

第三项 民法中之环境责任规范225

第四项 环境法规中损害赔偿之相关规定230

第五项 环境民事责任特别立法之必要性232

第四节 环境刑法及环境行政刑法235

第一项 行政不法与刑事不法236

第一目 学说上之见解236

第一款 量的差异236

第二款 质的差异236

第三款 质与量综合论239

第二目 实务之见解240

第一款 我国实务240

第二款 德国实务241

第三目 评析243

第二项 行政刑法之问题244

第一目 形成之缘由245

第二目 行政刑法之本质245

第一款 使用刑罚或秩序罚考量基准246

第二款 本书见解248

第三目 行政刑罚之争议249

第五节 环境秩序法250

第六节 环境国际公法251

第一项 概述251

第二项 环境国际法252

第三项 国际环境保护之参与者253

第一目 国家253

第二目 国际组织254

第三目 环境保及护之非政府组织254

第四目 国际环境标准化组织及跨国企业255

第四项 环境国际法法源256

第一目 概说256

第二目 一般法律原则256

第三目 国际习惯法258

第四目 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及公约262

第一款 海洋污染防治264

第二款 气候系统之维持265

第七节 德国环境立法体系之比较274

第一项 环境法各别领域之开始274

第一目 概述274

第二目 污染防制法(Immissionschutz )275

第三目 水资源之利用与污染之防制法规279

第四目 自然保育法280

第五目 经济循环暨废弃物处理法280

第二项 共通适用之环境法规283

第一目 概述283

第二目 环境影响评估法制283

第三目 环境责任法制284

第四目 环境资讯法285

第五目 环境保护受托人制度286

第三项 环境法典之草拟286

第一目 规范潮流与法典化理念之形成286

第二目 教授草案与实务委员会287

第三目 环境法典制定之难题与转机288

第四项 展望289

第八节 美国环境法体系概述290

第一项 概述290

第二项 预防阶段——《国家环境政策法》292

第三项 管制阶段——污染控制法297

第一目 概述297

第二目《清洁空气法》的架构299

第三目 多样化的管制型态304

第四项 救济暨整治阶段304

第五项 美国环境法体系之立法例306

第四章 环境法之基本原则307

第一节 作用概念307

第二节 预防原则309

第一项 基本概念309

第二项 内涵要素311

第三项 国际法上之发展及未来展望315

第三节 危险防御-保护原则316

第四节 污染者负责原则318

第一项 概述318

第二项 起源及发展方向318

第三项 因果关系认定之意义321

第四项 从我国环境政策观点论污染者负责原则323

第五项 从污染预防之经济诱因观点论污染者负责原则326

第六项 从社会国原则论污染者负责原则327

第七项 与其他原则之关联性及界限329

第一目 与预防原则之关联性329

第二目 与共同负担原则之关联性330

第三目 与合作原则之关联性331

第八项 小结331

第五节 共同负担原则333

第六节 集体负担原则334

第七节 合作原则335

第八节 永续性原则338

第九节 禁止现存环境受更恶劣破坏之原则338

第十节 衡平原则339

第十一节 超国界的环境保护原则340

第十二节 全面性原则(Cradle-to-grave-princip )340

第十三节 营运停止责任原则(Nachsorgepr?zip)341

第五章 国家之环境保护义务343

第一节 绪论343

第二节 国家积极保护义务344

第三节 国家消极不作为义务345

第一项 事实高权污染行为之不作为345

第二项 法律行为上之不作为及监控义务346

第四节 国家给付义务349

第五节 环境法中国家保护义务之扩大-以基本权保障在质量扩增之观点出发351

第一项 侵入概念之改变351

第二项「侵入」之特徵扩大352

第三项 国家保护义务下之环境保护内涵353

第六章 人民一般环境义务355

第一节 人民自主义务355

第二节 人民协力义务356

第二篇 预防359

第七章 环境法基本措施359

第一节 概论359

第二节 计画性措施363

第一项 概论364

第二项 计画的概念366

第三项 环境计画367

第一目 理论基础与作用367

第二目 计画类型370

第三目 计画之各阶段373

第四目 计画裁量应履践之要件375

第五目 环境计画之任务、形式及特殊性378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估法制379

第一项 缘起379

第二项 目的与作用382

第三项 环境影响评估程序与行政程序法383

第四项 环评过程384

第五项 环境影响评估中之当事人范围386

第六项 环境原则之实践390

第七项 开发行为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之认定标准391

第一目 概说391

第二目 现行作业流程400

第三目 结语411

第八项 政府政策环境影响评估420

第四节 环境标准425

第五节 预防性之法律命令428

第一项 概述428

第二项 国家课与防免责任及未来整治救济之关联性429

第三项 欧盟环境责任指令体系429

第四项 责任主体之类型433

第一目 经许可之设施之责任433

第二目 不需经许可之设施责任439

第三目 采矿设施之责任442

第五项 建议443

第六节 资讯性措施445

第一项 概述445

第二项 经国家来取得资讯447

第三项 人民资讯请求权448

第一目 人民资讯取得自由448

第二目 国际暨外国资讯取得自由保障之法制449

第三目 我国资讯自由保障法制451

第三篇 管制453

第八章 直接管制措施453

第一节 本质453

第二节 法律之禁止与命令454

第一项 在法律层面之规定454

第一目 法律之禁止(禁令)454

第二目 法律上的命令455

第二项 行政审查措施455

第一目 柔性之要求——登记及报备制455

第二目 行政处分作为管制措施457

第九章 影响性措施465

第一节 概论465

第二节 诱导行为467

第一项 资讯的给予467

第二项 请求467

第三项 警告468

第三节 对环境有利产品之授益行为469

第四节 补助行为和租税优惠原则470

第一项 概说470

第二项 补助行为471

第一目 直接补助472

第二目 租税优惠原则473

第五节 排放证照转移、互补与交易473

第一项 制度之源由与国外立法例之概述473

第二项 意义475

第三项 证照与许可之比较476

第四项 证照与规费的比较477

第五项 对污染排放量、价格化之修正477

第六项 美国空气污染总量管制沿革478

第七项 德国总量管制制度之概述484

第八项 总量管制与空污费并行之可能性486

第九项 我国现况之可行性与规定486

第十项 总量管制合宪性问题之探究489

第六节 环境公课491

第一项 徵收对象491

第二项 法律形式492

第三项 数额衡量495

第四项 环境公课之作用497

第一目 将污染者负责原则具体化497

第二目 将预防原则具体化503

第三目 补偿作用与污染成本内部化之具体化506

第七节 环境资源私有化508

第八节 环境协商510

第一项 概论510

第二项 类型510

第一目 公法契约510

第二目 私法契约512

第三目 非正式的协商513

第十章 基於合作原则的混合型措施之采取517

第一节 概述517

第二节 环境保护受托人 (Umweltschutzbeauftragte)518

第一项 概说518

第二项 本质及任务519

第三项 立法目的520

第一目 合作原则的实现520

第二目 事业自我监控义务520

第四项 缺点520

第五项 修正制度建议521

第三节 企业制度之环保化(绿化)521

第一项 企业组织公开呈报义务521

第二项 企业决策绿化522

第四节 环境检查及管理523

第一项 制度简介-以欧盟生态检查指令与德国环境检查法为例523

第二项 检讨526

第四篇 救济529

第十一章 现今环境法规之法律救济途径529

第一节 概说529

第二节 公害纠纷处理法制531

第一项 本法制定之源由531

第二项 本法之适用范围532

第一目 公害的定义532

第二目 公害纠纷的定义533

第三项 本法处理机构及程序之介绍与探讨534

第一目 组织与任务的说明534

第二目 处理程序535

第一款 前言535

第二款 调处535

第三款 裁决537

第三目 公害管制协定到环境保护协定538

第一款 意义538

第二款 公害管制协定之功能539

第三款 公害管制协定之内容539

第四款 环境保护协定539

第四目 执行现况542

第一款 公害纠纷发生件数在量上递减542

第二款 重大公害纠纷事件态样转型542

第三款 公害纠纷之成因544

第四款 公害纠纷现行处理管道545

第五款 现行行政机关执行措施547

第五目 结论551

第三节 公民诉讼553

第一项 概述553

第二项 评析554

第四节 对抗许可或执照之第三人诉讼556

第五节 行政诉讼法之公益诉讼560

第一项 概述560

第二项 行政诉讼之公益诉讼561

第一目 宪法依据561

第二目 公益诉讼之本质及要件563

第一款 德国公益诉讼之侷限性563

第二款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565

第三项 小结566

第六节 对抗计画之法律救济566

第七节 未完成之行政行为之法律救济568

第八节 相关难题569

第一项 客观法规范之违反V.S.主观权利之侵害569

第二项 法院审查密度570

第三项 暂时性之法律救济572

第十二章 未来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之建议573

第一节 概说573

第二节 事实上之救济575

第一项 概念之确定575

第二项 紧急应变措施之主体以及类型577

第三项 紧急应变措施时效问题之基准579

第三节 法律上之救济581

第一项 环境法上之公益诉讼581

第一目 概述及问题所在581

第二目 环境公益诉讼之建构582

第一款 宪法依据582

第二款 环境诉讼之特殊性584

第三款 现行环境法上之公民诉讼586

第四款 环境法之公益诉讼建构依据及要件587

第五款 小结590

第二项 环境损害救济制度591

第一目 法制上之缺失591

第一款 环境损害之特殊性591

第二款 因特殊性所造成之缺失及克服593

第二目 无过失责任之环境赔偿法制599

第三目 针对符合预防阶段公法环境损害防免暨整治责任之设施606

第一款 危害环境设施应负责任主体606

第二款 公法上环境损害之防免暨整治责任626

第三款 公法防免责任之救济636

第四目 环境损害补偿及整治基金法制637

第一款 针对不明污染源637

第二款 基金对象644

第三款 基金运作模式及个别分析650

第四款 基金模式之比较664

第五款 建议680

第五目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689

第一款 制定必要性689

第二款 责任保险之优势693

第三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基本原理693

第四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类型698

第五款 责任保险类型之探讨——以我国现行责任保险为例701

第六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组织710

第七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内容720

第六目 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环境损害赔偿法、环境损害补偿暨整治基金及环境损害强制责任保险之结合(图示)745

第一款 环境损害赔偿法制度之建构745

第二款 环境损害赔偿法之设计原则747

第三款 环境损害责任保险之设计原则748

第四款 环境损害补偿及整治基金之设计原则753

第五款 损害赔偿法、责任保险与基金三者间之关联性756

第六款 立法与执行时需注意之事项757

第七款 结语760

第七目 结论761

附录一:环境基本法暨历来草案763

附录一之(一)民国七十七年行政院环保署版及立法委员版对照763

附录一之(二)民国八十八年三月行政院环保署版782

附录一之(三)环境基本法(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三读通过)793

附录一之(四)本书作者草拟之环境基本法草案806

附录二:国家环境保护计画833

附录三:环境法体系843

附录三之(一)行政院环保署版843

附录三之(二)德国环境法体系844

附录三之(三)学者所提之环境法体系845

附录三之(四)环境法总表846

附录三之(五)本书作者所草拟之静态以及动态环境法体系847

附录四:环境影响评估流程图849

附录五:环境保护协定参考范本(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版)851

附录六:环境损害赔偿法草案855

附录七:环境损害强制责任保险法草案863

附录八:环境损害特别补偿及整治基金条例草案869

附录九:国际重要环保公约汇整873

参考文献881

中文部分881

德文部分899

日文部分905

英文部分9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