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显隐哲学视域中的文艺审美【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显隐哲学视域中的文艺审美
  • 杨继勇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978755310551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87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文艺美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 显隐哲学视域中的文艺审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西两个学说的基本差异、研究现状和方法1

第一节 关于本选题和相关方法论的反思1

第二节 相关基本概念概说4

第三节 方法论等主要问题的提出7

第四节 东方隐秀说与西方显隐说的基本差异8

第五节 哲学史上两种天人合一的差异10

第六节 中西比较研究的发现及真理的启示14

第七节 研究现状考察15

第八节 关于本研究的基本方法16

第九节 比较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启示19

第二章 隐秀说新探——相关资源考察25

第一节 《隐秀》篇及全书所含隐秀之意26

一 从《隐秀》篇的文本切入隐秀说26

二 对残篇之争所取的基本方法29

三 可证美学之隐—秀基于哲学之显—隐31

第二节 可证《淮南子》《典论·论文》等潜存着显—隐关系为隐—秀所基36

第三节 隐秀说及《文心雕龙》研究现状——阐释与局限41

第四节 中西两者的多元文化底蕴概观46

一 历史背景48

二 隐秀说及所论之文循于道之理——文即广义的艺术而不仅是文学50

三 人文与广义之文的关系——艺术秩序依于天人合一52

四 广义之文即艺术,其内涵大于“反映现实”的文学55

五 隐秀和爻象——在场与未出场56

第五节 借道而释佛及中西方两者同佛学的因缘59

第六节 隐秀精深宏旨考61

第七节 论隐秀说和玄学及言意之辨的关系68

第八节 历史的轨迹:以珠—水喻显—隐关系及其演变的发现70

第九节 澄明—遮蔽和珠—水关系相应,宏旨异于主客关系式81

第十节 义生文外的向度与不在场之理相应87

第十一节 考隐秀说融入意境说之踪——中国传统文脉主线的发现98

第十二节 存在难以定义,所以艺术、美等相关范畴也难以定义110

第三章 索隐秀说和显隐说之隐——文艺和真理的广深视域114

第一节 两者要义都可联系于老庄之道的再求证115

第二节 论于光明之中的索隐启蔽120

第三节 隐秀之隐与道、文的基本关系129

第四节 以佛理涵摄老庄 借释道之《易》而释隐133

第五节 两者所论真理的本源境域相似139

第六节 感悟呈示本源之隐的精深宏旨142

一 “隐之为体”诉求着逆向透视151

二 中西两类学说都强调源点之“隐”153

三 文学艺术表达上要“虽奥非隐”154

四 《易》象和隐—秀的关联——前瞻性在有限和无限之间156

第七节 试论隐、无、玄和遮蔽、不在场等对应161

第八节 思维路径的共性:显—隐之际的文艺之美168

第九节 两个学说的审美思维运行系统具共性174

本章总结179

第四章 遮蔽—澄明与作品及创作之关系181

第一节 文艺作品所寓隐—秀182

第二节 澄明—遮蔽的共在性在作品中的映现185

第三节 创作论的文之详略映现着澄明—隐蔽189

第四节 显—隐和隐—秀之理与“比显而兴隐”相应191

第五节 兴隐的特性、方法异于主客关系式194

第六节 两者主张在规则与诗性之间悟求199

第五章 求证秀、澄明和自然、人生的交集203

第一节 澄明和隐蔽——以往释秀的得与失考察204

一 析秀即“句”论205

二 析秀即“篇”论的得失210

三 析秀即形象论213

四 寻找解释秀的多层次系统策略214

第二节 试创设释秀的多层次系统221

第三节 生命意象和诗意之秀相互映现236

一 隐秀说理论本身的诗化表述237

二 对表达生命意象所用概念类型的分析238

第四节 两个学说强调诗性语言可呈示隐、不在场243

第五节 人之秀和文之秀是启蔽的交集244

一 文艺之秀和人生之秀互彰245

二 秀是对有限人生之光华的礼赞249

三 两者天人合一的思想交集251

四 秀和澄明所强调的审美心理前提相似256

本章总结258

第六章 中西两者审美关系与方式的相似性260

第一节 中西两者文艺观的批判性相似260

第二节 有物混成——都重直觉体验的二重性的审美关系262

第三节 艺术真理的魅力依于隐,两者都强调去蔽266

第四节 两者所论审美视域的存在秩序和意蕴相似271

第五节 中西两者都借图形阐释现象与本源之关系272

第六节 语言、图形之显—隐,文外重旨研究似存未尽之言279

第七节 生命之问——证秀、有、显和隐、无、玄秩序相依289

第八节 强调感悟本源的原始魅力以扩展视域及其审美关系292

第九节 论隐—秀和显—隐的关系,两个学说的要略抽象统一306

一 论隐秀说的显—秀的关系306

二 论两者范畴模糊性潜含理论价值308

三 中西所蕴显—隐哲学和人生之关系313

第十节 两个学说因其二元同构相应而抽象统一316

本章总结319

第七章 研究所获文脉的现实价值320

第一节 文脉的历史性再考察320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论所基显—隐同构律属性的析出和确认325

一 水下之“珠”处玄隐示“一本万殊”327

二 怀珠—川媚的历史观328

三 “文外之重旨”强调着索隐、具超越特性329

三 对传统文论史显—隐二元同构律的再确认331

第三节 可证显—隐同构律可为反思的理论中介332

第四节 基于显—隐同构律历史趋向的反思335

第五节 两者抽象统一性的归纳337

一 彰显—隐匿的二重性及秩序337

二 诗性及真理的家园338

三 扩展审美关系及视域的必要性339

四 真理的视域局限性须消解340

五 关于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的方法论341

六 创设范畴同构律、嬗变互动律、隐匿生成律342

七 重释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343

八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文明之间的对话启示344

九 诸领域认识真理过程之艰难和往复性345

十 文艺索隐启蔽的功能345

十一 《原道》《隐秀》等乃是彰显生态之美的杰作346

十二 文明大国哲学“转向”的启示价值347

第八章 显隐互变论的构想和索隐启蔽的现实价值348

第一节 显—隐之间渐变的首要表征是秩序348

第二节 显—隐之间的第二个表征是神思具差异性、前瞻性、导向性、超越性353

第三节 显—隐之间的第三个表征是形式355

参考文献371

后记3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