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淮河流域气候水文要素变化及成因分析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高超著 著
- 出版社: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41818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45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157页
- 主题词:淮河-流域-气候变化-水文要素-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淮河流域气候水文要素变化及成因分析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 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2 气候变化与径流量研究进展2
1.2.1 气候变化和径流量变化观测事实研究3
1.2.2 未来气候变化和径流量预估研究6
1.3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径流量研究进展13
1.3.1 淮河流域气候变化研究13
1.3.2 淮河径流量研究15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6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16
1.4.2 研究内容17
1.4.3 技术路线18
1.5 小结18
2 研究区概况、研究数据与方法19
2.1 研究区概况19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19
2.1.2 气象水文20
2.1.3 自然资源21
2.1.4 自然灾害22
2.1.5 水利工程23
2.1.6 社会经济24
2.2 研究数据25
2.2.1 数据来源25
2.2.2 数据质量控制28
2.3 研究方法29
2.3.1 统计方法29
2.3.2 水文模型方法33
2.3.3 气候模式降尺度37
3 气候变化和径流量变化观测事实39
3.1 引 言39
3.2 1958—2007年气候变化41
3.2.1 年平均气温41
3.2.2 温度季节变化42
3.2.3 年降水量45
3.2.4 降水量季节变化46
3.3 极端事件48
3.3.1 极端温度事件分析48
3.3.2 极端降水事件分析50
3.3.3 极端水文事件分析51
3.4 小结54
4 水文模拟效果比较分析56
4.1 引 言56
4.2 水文模型研究概述57
4.3 降水径流关系的建立58
4.3.1 ANN模型的建立59
4.3.2 HBV模型的建立61
4.3.3 SWIM模型的建立64
4.4.径流模拟效果分析65
4.4.1 纳希效率系数及误差65
4.4.2 洪峰66
4.5 小结68
5 未来气候变化与径流预估69
5.1 引 言69
5.2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70
5.3 2011—2060年气温和降水变化预估75
5.3.1 年平均气温75
5.3.2 季节平均气温78
5.3.3 年降水量79
5.3.4 季节降水量81
5.4 淮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建立82
5.5 淮河干流2011—2060年径流量变化趋势83
5.5.1 试验期2001—2007年流量变化83
5.5.2 2011—2060年年平均流量变化84
5.5.3 2011—2060年季节平均流量变化86
5.5.4 2011—2060年淮河流域径流量周期特征87
5.6 小结90
6 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分析92
6.1 引 言92
6.2 水文效应研究方法及数据94
6.2.1 研究方法94
6.2.2 数据选取95
6.3 淮河流域降水径流关系的建立96
6.3.1 参数的输入96
6.3.2 SWIM模型的率定96
6.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景的选取98
6.5 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分析101
6.6 小结102
7 气候水文要素研究的不确定性问题讨论104
7.1 气候要素不确定性104
7.1.1 观测台站数据104
7.1.2 预估数据106
7.2 水文模型的不确定性108
7.2.1 水文模型结构108
7.2.2 水文模型率定过程109
7.3 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影响110
7.3.1 引言110
7.3.2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112
7.3.3 流域信息提取114
7.3.4 不同分辨率DEM对流量过程线的影响118
7.3.5 初步结论121
7.4 小结122
8 结论与讨论124
8.1 主要结论124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126
8.3 研究展望127
参考文献128
热门推荐
- 3701793.html
- 1827072.html
- 3002977.html
- 2315873.html
- 264357.html
- 2537681.html
- 1988056.html
- 1757891.html
- 1248582.html
- 2927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66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72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6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28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379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640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58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19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5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