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地利用规划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土地利用规划学
  • 王万茂,董祚继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7822X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6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地利用规划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土地利用规划总论3

第一章 导论3

第一节 土地与土地利用3

一、土地的概念3

二、土地的功能6

三、土地的特性8

四、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化9

五、土地利用的概念11

六、土地利用系统的特征、结构和功能13

第二节 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16

一、规划的概念16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19

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22

第三节 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24

一、我国土地资源概况24

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26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任务和内容30

一、土地利用规划任务30

二、土地利用规划内容31

第五节 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和程序31

一、土地利用规划体系31

二、土地利用规划程序32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35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35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35

二、土地区位理论36

三、持续利用理论38

四、生态经济理论39

五、人地协调理论41

六、系统工程理论44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46

一、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46

二、因地制宜原则48

三、综合效益原则49

四、逐级控制原则51

五、动态平衡原则52

第二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7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57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57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57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57

第二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5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5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59

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59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59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61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65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65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65

第四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规划后评价65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69

一、规划后评价的含义和作用69

二、规划后评价的特性和原则70

三、规划后评价的内容和方法70

第五章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72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72

第二节 宏观经济分析73

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75

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特性和内容75

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及其特性75

第六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78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78

第二节 土地质量评价79

一、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79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79

三、土地生产潜力评价82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85

五、土地生态足迹评价86

二、预测程序89

一、预测概念89

第七章 规划基础数据预测89

第一节 预测和预测程序89

三、预测方法91

第二节 人口预测91

一、人口预测的涵义和内容91

二、人口统计分析基础92

三、人口自然增长法93

四、劳动平衡法93

五、职工带眷系数法94

六、综合增长分析法94

七、数学模型法95

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96

第三节 城市化水平预测96

一、城市化的涵义96

三、城乡划分标准98

四、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99

五、城市化水平的预测方法100

六、中国未来人口预测102

第四节 食物消费水平预测102

一、食物消费水平预测思路102

二、食物消费水平预测103

二、趋势外推法104

第五节 农作物单产水平预测104

一、年平均增长率法104

三、回归预测法105

四、灰色系统预测法106

五、弹性系数法106

第八章 土地供给量预测107

第一节 土地供给概念107

第二节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108

一、土地开发潜力108

二、土地复垦潜力109

三、土地整理潜力110

一、耕地利用潜力分析111

第三节 不同类型用地利用潜力分析111

二、市地利用潜力分析113

第九章 土地需求量预测116

第一节 土地需求概念116

第二节 粮食需求量预测117

一、粮食需求量预测思路117

二、人均粮食需求量118

三、粮食需求量118

第三节 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119

一、耕地需求量119

二、果园用地需求量122

五、林地需求量123

三、副业用地需求量123

四、渔业用地需求量123

第四节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124

一、居民点用地需求量124

二、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125

三、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126

第五节 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127

一、生态用地需求量测算思路127

二、生态占用面积测算127

第六节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129

一、常用预测方法129

二、土地需求量预测实例133

第七节 土地供需平衡分析139

第十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142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概念142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系统及其特征142

一、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组成142

二、土地利用结构系统的特性143

第三节 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拟定144

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和依据144

二、供选方案的产生146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的编制方法147

一、常用数学模型152

第五节 土地利用规划中常用数学模型152

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实例156

第六节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162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162

二、土地利用分区方法164

三、土地利用分区实例164

四、土地利用类型模式168

第七节 各类用地的区位选择168

一、农业用地的配置168

二、建设用地的配置173

二、基本农田185

一、耕地的概念185

第一节 基本概念185

第十一章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85

第三篇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185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186

第二节 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87

一、指导思想187

二、规划目标187

三、规划原则188

四、规划要求和依据188

第三节 控制指标与规划程序189

一、控制指标189

一、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测算190

二、规划程序190

第四节 主要指标的测定190

二、重要指标的测定191

第五节 划区定界的方法和步骤192

一、划区定界的方法192

二、划区定界的程序192

三、规划成果192

第十二章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193

第一节 土地整理规划193

一、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特性193

二、土地整理规划的依据和原则195

三、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内容196

四、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197

五、农用地整理的运作199

第二节 土地复垦规划203

一、土地复垦的概念和意义203

二、土地复垦规划的依据、原则和程序203

三、土地复垦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04

第三节 土地开发规划205

一、土地开发的概念和意义205

二、土地开发规划的依据和原则206

三、土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06

一、效益分析208

第四节 规划效益和规划成果208

二、规划成果209

第十三章 土地整治规划211

第一节 水土流失地整治规划211

一、水土流失地现状调查211

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规划212

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规划214

第二节 风沙地整治规划216

一、风沙地生物措施规划216

二、风沙地工程措施规划217

第十四章 旅游地规划218

第一节 旅游地概念218

第二节 旅游地规划的程序218

一、规划准备阶段218

二、规划制订阶段218

三、规划论证阶段219

四、规划实施阶段219

第三节 旅游地规划的内容219

第四节 风景名胜区规划219

第五节 生态旅游地规划220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220

二、土地利用协调规划220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容220

二、森林公园规划221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221

四、观光农业区规划222

五、旅游度假地规划222

第十五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223

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223

一、居民点的形成223

二、居民点的分类224

三、居民点用地225

二、世界城市化227

一、城镇化的概念227

第二节 城镇化问题227

三、我国城镇化228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229

一、城镇布局理论229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31

第四节 居民点规模234

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234

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239

三、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241

第五节 居民点布局243

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243

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245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246

第六节 居民点用地的总体布局250

一、居民点用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和内容250

二、居民点用地的功能分区250

三、居民点用地的功能组织252

四、居住区用地规划253

五、生产区用地规划259

第十六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262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用地262

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262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263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265

第二节 远景交通量的预测266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267

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实例267

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269

一、公路和公路用地269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271

三、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273

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277

第四节 水运用地规划278

一、水运航道规划278

二、港口码头用地规划279

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280

第五节 铁路用地规划281

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281

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283

第六节 航空运输用地规划284

一、选线的特点和要求285

二、机场布局285

三、空运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286

第十七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288

第一节 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用地288

一、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288

三、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等级289

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289

第二节 水资源的类型和开发利用方式290

一、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290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291

三、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水土资源平衡296

第三节 供水工程用地规划305

一、供水工程用地的类型305

二、供水工程用地的要求305

三、水库用地规划307

四、供水工程用地面积概算310

第四节 灌排工程用地规划311

一、灌排工程用地的类型311

二、灌排工程用地要求313

三、灌排工程用地规划314

四、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317

第十八章 农业用地规划322

第一节 耕地规划322

一、耕地组织形式322

二、耕作田块配置323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326

四、田间道路配置331

五、农田防护林配置331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334

一、果园配置335

第二节 园地规划335

二、茶园配置339

第三节 林地规划340

一、林地功能和分类340

二、林地的配置341

三、苗圃用地配置343

第四节 牧草地规划344

一、牧草地规划的内容344

二、季节牧地的划分344

三、放牧地段的配置344

五、割草地的规划346

四、轮牧小区的设计346

第五节 水产用地规划347

一、水产用地的分类347

二、人工养殖场配置347

第四篇 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规划实施353

第十九章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353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概述353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和内容354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355

一、系统学理论355

二、环境经济学理论355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体系356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356

第二十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358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应用358

第二节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358

一、数据输入和检查359

二、空间数据的处理361

第三节 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366

一、数据库和数据库系统366

二、数据字典367

三、数据库模型368

第四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370

一、土地利用规划模型371

二、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376

三、土地利用位置选择模型377

第二十一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论证方法382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382

一、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382

二、可行性研究的内容382

三、财务评价指标384

四、国民经济评价参数386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费用效益分析389

一、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389

二、效益评价391

四、费用效益分析392

三、费用评价392

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可持续评价393

一、可持续评价的目的和内容393

二、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94

三、可持续评价方法396

第四节 土地规划技术设计和现场铺图方法399

一、土地规划技术设计方法399

二、土地规划设计现场铺图方法403

第二十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407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407

一、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的内容407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407

一、现场铺图的准备410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实施410

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施411

二、规划方案实施计划411

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内容412

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特点412

三、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412

四、土地用途分类和土地利用区413

五、土地用途管制规则413

二、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任务417

三、土地利用计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417

一、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涵义417

第四节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417

四、土地利用计划体系418

五、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419

六、土地利用计划的实施422

第五节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424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涵义与作用424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425

三、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和指标425

四、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428

五、耕地动态监测预警系统430

主要参考文献433

附录4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