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释
  • 邓宏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7738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经济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主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重建:经济学解释的“范式困境”与“范式转换”1

一、回归古典:理论上的可能性与现实上的可能性或必要性:一个导论1

二、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分析:以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为例10

(一)马克思经济学分析基础10

(二)历史与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分析的“总原理”12

(三)对波普尔的“反讽”:目的论13

三、转型的含义14

四、意识形态与社会正义18

五、制度与制度变迁22

六、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26

(一)范式和范式危机的“注解”26

(二)历史视角下的集体经济、社队企业与农村市场化31

(三)范式转换:历史主义的经济分析框架32

七、历史逻辑的可验证性:民营经济的由来与演进的历史视角36

八、本章结论39

参考文献40

第二章 历史理性:“新历史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重构46

一、本章开篇:理性范式的质疑46

二、“理性”考:它的内涵与外延51

三、哲学与经济学的“理性”:一个简约的比较52

四、鲁宾逊孤岛“理性模型”与西蒙的“有限理性”57

(一)一般性理论说明57

(二)鲁宾逊“孤岛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58

五、马克思与阿玛蒂亚·森:考虑权力配置的“理性”63

(一)马克思的“类”与“异化”63

(二)阿玛蒂亚·森的“可供交换的权利”与“同情”和“承诺”68

六、森的“故事”与社会化了的“鲁宾逊孤岛模型”的讨论72

(一)用故事表达的模型72

(二)加进社会因素的鲁宾逊模型的讨论74

(三)信念体系与历史理性:概述与理论总结80

七、历史理性的经验证据:以企业家为例86

(一)企业家理性与历史理性87

(二)理性、信念或意识形态决定下的企业家选择和企业家精神90

八、组织的历史理性:一个简单的推论94

九、基本结论94

参考文献96

第三章 历史分析:“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99

一、历史逻辑起点与体制困局:一个历史主义的解释框架99

二、“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和过渡性105

(一)“体制困局”与政治路线的“二元取向”:向左转还是向右转105

(二)饥荒问题:事变、转向与古典的“仁政”107

(三)经济压力与实践(现实)主义路线111

(四)“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渐进性和过渡性114

三、生产率竞赛与对“体制困局”的超越:历史背景与历史经验119

四、改革策略与公众信念的一致性:一个“转型原理”的基本阐释123

(一)历史或历史逻辑起点的进一步阐释123

(二)1956~1978年:有必要再次强调的演化观点124

(三)公众信念与决策者改革策略的一致性125

(四)改革的动力与贝叶斯修正:从“不一致”到“一致”129

(五)转轨“样式”:一致性命题与中间性制度安排133

(六)社会和谐的基础:进一步的讨论135

五、本章结论140

参考文献140

第四章 意识形态偏好、地方政府政策与制度演化分岔:一个民营经济的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145

一、民营经济演进:一个理论说明148

二、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和政策的内生性150

三、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与政策偏好:政府内部成员博弈的简单说明153

四、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与地区经济制度变迁154

五、不同地区经济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路径分岔”:制度互补特性与“多重均衡”160

(一)基本假设160

(二)讨论162

六、经验证据165

七、计量检验167

(一)计量模型的理论说明167

(二)计量估计结果及其说明170

八、本章结论171

参考文献172

第五章 历史逻辑起点给定下的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经济解释175

一、导论:生产率与意识形态的竞赛175

(一)生产率与意识形态初解175

(二)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176

二、转轨与“历史逻辑起点”:经济史简要说明183

(一)公共意志(偏好)与“重化工业”路径:对林毅夫“赶超战略”分析范式的质疑183

(二)历史遗产188

三、1979年开始的转轨: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199

(一)生产率竞赛:基本假设与理论199

(二)双轨制中的斯塔格尔伯格与伯川德过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竞赛203

(三)历史前提、生产率与意识形态竞赛:一个总结性说明213

四、本章结论216

参考文献217

第六章 转轨中农地租约的政治经济学:合约选择与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分析220

一、农地租约的历史主义视角220

二、组织与激励:一个评论223

三、一个鲍尔斯式的纯理论模型:联合(集体)产权与合约选择237

四、地权性质与合约选择239

五、公共属性与组织结构245

六、人民公社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经济史的比较分析252

七、1971~1991年粮食产量的决定:水利、技术、化肥还是联产承包制257

八、农地租约或合约选择逻辑的进一步的诠释:有关合作经济的案例分析262

九、结论性评述:杜润生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与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的辨析273

参考文献276

附录一 历史视角下的企业集群280

一、企业集群理论概要:从传统集群学说到新经济地理集群学说281

二、企业集群理论的一个扩展:双层气泡假说及相关命题284

三、转轨条件下的企业集群:政府、制度、技术外溢与默示性知识286

四、经验例证:天津自行车产业的民营化与集群化的演化轨迹290

五、基本结论292

参考文献292

附录二 制度与贫困:以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成因为例296

一、导论:贫困问题的概要性阐释296

二、制度与农村居民贫困:一个理论说明298

三、人力资本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度效应”:一个检验303

四、结论311

参考文献311

后记3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