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邓宏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7738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经济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性、偏好、意识形态与社会演化:转型期中国制度变迁的经济史解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主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重建:经济学解释的“范式困境”与“范式转换”1
一、回归古典:理论上的可能性与现实上的可能性或必要性:一个导论1
二、历史视角下的经济分析:以马克思经济学的逻辑结构为例10
(一)马克思经济学分析基础10
(二)历史与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分析的“总原理”12
(三)对波普尔的“反讽”:目的论13
三、转型的含义14
四、意识形态与社会正义18
五、制度与制度变迁22
六、经济学的范式危机与范式转换26
(一)范式和范式危机的“注解”26
(二)历史视角下的集体经济、社队企业与农村市场化31
(三)范式转换:历史主义的经济分析框架32
七、历史逻辑的可验证性:民营经济的由来与演进的历史视角36
八、本章结论39
参考文献40
第二章 历史理性:“新历史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重构46
一、本章开篇:理性范式的质疑46
二、“理性”考:它的内涵与外延51
三、哲学与经济学的“理性”:一个简约的比较52
四、鲁宾逊孤岛“理性模型”与西蒙的“有限理性”57
(一)一般性理论说明57
(二)鲁宾逊“孤岛理性模型”与“有限理性”58
五、马克思与阿玛蒂亚·森:考虑权力配置的“理性”63
(一)马克思的“类”与“异化”63
(二)阿玛蒂亚·森的“可供交换的权利”与“同情”和“承诺”68
六、森的“故事”与社会化了的“鲁宾逊孤岛模型”的讨论72
(一)用故事表达的模型72
(二)加进社会因素的鲁宾逊模型的讨论74
(三)信念体系与历史理性:概述与理论总结80
七、历史理性的经验证据:以企业家为例86
(一)企业家理性与历史理性87
(二)理性、信念或意识形态决定下的企业家选择和企业家精神90
八、组织的历史理性:一个简单的推论94
九、基本结论94
参考文献96
第三章 历史分析:“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99
一、历史逻辑起点与体制困局:一个历史主义的解释框架99
二、“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和过渡性105
(一)“体制困局”与政治路线的“二元取向”:向左转还是向右转105
(二)饥荒问题:事变、转向与古典的“仁政”107
(三)经济压力与实践(现实)主义路线111
(四)“体制困局”与改革的内生性、渐进性和过渡性114
三、生产率竞赛与对“体制困局”的超越:历史背景与历史经验119
四、改革策略与公众信念的一致性:一个“转型原理”的基本阐释123
(一)历史或历史逻辑起点的进一步阐释123
(二)1956~1978年:有必要再次强调的演化观点124
(三)公众信念与决策者改革策略的一致性125
(四)改革的动力与贝叶斯修正:从“不一致”到“一致”129
(五)转轨“样式”:一致性命题与中间性制度安排133
(六)社会和谐的基础:进一步的讨论135
五、本章结论140
参考文献140
第四章 意识形态偏好、地方政府政策与制度演化分岔:一个民营经济的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145
一、民营经济演进:一个理论说明148
二、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和政策的内生性150
三、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与政策偏好:政府内部成员博弈的简单说明153
四、地方政府意识形态偏好与地区经济制度变迁154
五、不同地区经济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路径分岔”:制度互补特性与“多重均衡”160
(一)基本假设160
(二)讨论162
六、经验证据165
七、计量检验167
(一)计量模型的理论说明167
(二)计量估计结果及其说明170
八、本章结论171
参考文献172
第五章 历史逻辑起点给定下的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中国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的经济解释175
一、导论:生产率与意识形态的竞赛175
(一)生产率与意识形态初解175
(二)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176
二、转轨与“历史逻辑起点”:经济史简要说明183
(一)公共意志(偏好)与“重化工业”路径:对林毅夫“赶超战略”分析范式的质疑183
(二)历史遗产188
三、1979年开始的转轨:生产率竞赛与意识形态竞赛199
(一)生产率竞赛:基本假设与理论199
(二)双轨制中的斯塔格尔伯格与伯川德过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竞赛203
(三)历史前提、生产率与意识形态竞赛:一个总结性说明213
四、本章结论216
参考文献217
第六章 转轨中农地租约的政治经济学:合约选择与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分析220
一、农地租约的历史主义视角220
二、组织与激励:一个评论223
三、一个鲍尔斯式的纯理论模型:联合(集体)产权与合约选择237
四、地权性质与合约选择239
五、公共属性与组织结构245
六、人民公社与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经济史的比较分析252
七、1971~1991年粮食产量的决定:水利、技术、化肥还是联产承包制257
八、农地租约或合约选择逻辑的进一步的诠释:有关合作经济的案例分析262
九、结论性评述:杜润生的“中国农村制度变迁”与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的辨析273
参考文献276
附录一 历史视角下的企业集群280
一、企业集群理论概要:从传统集群学说到新经济地理集群学说281
二、企业集群理论的一个扩展:双层气泡假说及相关命题284
三、转轨条件下的企业集群:政府、制度、技术外溢与默示性知识286
四、经验例证:天津自行车产业的民营化与集群化的演化轨迹290
五、基本结论292
参考文献292
附录二 制度与贫困:以中国农村贫困的制度成因为例296
一、导论:贫困问题的概要性阐释296
二、制度与农村居民贫困:一个理论说明298
三、人力资本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度效应”:一个检验303
四、结论311
参考文献311
后记314
热门推荐
- 1653722.html
- 3179366.html
- 3245404.html
- 141675.html
- 1341243.html
- 2937198.html
- 714460.html
- 1999067.html
- 2075072.html
- 18527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65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14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61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281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36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56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78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07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84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