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论·体制·对策 当代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探讨【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刘炳瑛,韩康主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12575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47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6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论·体制·对策 当代中国经济前沿问题探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篇3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逻辑及其实践3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证3
1.对财产占有社会化趋势的实证分析:股份公司3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般特征9
(二)实践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验证11
1.公有制在苏联的实践11
2.公有制在南斯拉夫的实践16
3.公有制在中国的实践19
4.公有制选择的历史必然性21
5.公有制实践的经验教训23
1.全民所有与实际占有的矛盾25
(三)公有制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25
2.所有权平等与经营条件不平等的矛盾26
3.国家与企业的矛盾27
4.全民所有与地区、部门所有的矛盾28
二、公有制主导和多元所有制31
(一)我国所有制“一主多元”的格局及其客观依据31
1.研究所有制结构的方法论问题31
2.“一主多元”的所有制结构33
3.“一主多元”所有制结构的客观依据39
(二)对多元所有制结构的矛盾分析43
1.体制方面的问题43
2.政策方面的问题46
3.其它方面的问题48
1.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启示50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50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理论和实践50
2.实践中的公有制产权模式55
3.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60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结构63
1.明确公有制的产权主体64
2.优化公有制的产权结构68
四、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74
(一)对该问题的理论溯源74
1.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消亡论74
2.列宁的“并存论”及其发展81
(二)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兼容87
1.对各家观点的评述87
2.商品经济是公有制的内在形式91
3.公有制关系的市场实现过程95
(三)探索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的新形式99
1.公有制现实形式与商品经济的矛盾99
2.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兼容的两大支柱102
企业与市场篇107
一、企业管理新体制的建立107
(一)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107
1.扩权改革和制度创新107
2.企业制度创新的市场取向108
3.国有企业市场取向改革的矛盾和抉择113
(二)承包制实践的理论分析和评估116
1.承包制:现实条件的选择116
2.承包制结构分析119
3·对承包制改革的基本评估128
(三)股份企业制度改革在我国的适应性130
1.股份制:企业制度改革的一种可行选择130
2.股份制企业的模式及其适应性137
3.完善承包制和推动股份制的对接142
二、企业发展的新思路145
(一)竞争与规模利用:企业发展模式及其选择145
1.企业发展的一般模式145
2.“马歇尔冲突”与企业组织政策149
(二)企业集团:规模经济的高级形式154
1.企业集团的一般规定154
2.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因和依据155
3.企业集团组织、管理的规范模式159
4.企业集团发展的效率保障163
(三)资产流动与产权改革:企业集团发展条件分析165
1.资产流动形式与企业集团形成165
2.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特点与问题168
3.障碍与出路:传统产权制度及其改革171
三、市场体系与市场结构175
(一)初期发育阶段的市场175
1.经济发展低二元结构下的市场发育175
2.双重经济体制并存对市场发育的影响178
(二)劳动要素市场的发育182
1.劳动要素市场发育的迟滞182
2.劳动要素市场发育的难点187
3.建立结构型劳动要素市场188
1.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行性192
(三)期货市场的发育192
2.期货市场发育的难点195
3.期货市场的起步与发展197
(四)证券市场的发育200
1.组织适度规模的证券市场势在必行200
2.组织证券市场的难点204
3.证券市场的起步206
四、价格调整与价格放开210
(一)对我国传统价格体制的深层反思210
1.传统价格体制的三个主要特征210
2.传统价格体制的生长基因215
3.传统价格体制衍生的三个后果218
(二)对我国价格体制改革的重新审视222
1.价格体制的十年演变223
2.价格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227
3.通货膨胀的价格体制原因231
(三)深化价格体制改革的思路选择235
1.拓宽放价范围,完善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236
2.转变观念,重塑市场价格的管理体制239
3.垄断价格的分类管理241
五、市场秩序与市场管理244
(一)从放开市场到规范市场244
1.初始市场的发轫244
2.非对称性市场中企业行为畸变247
3.行政权力的渗扰251
4.现实对规范市场的要求253
1.市场秩序和规范市场255
(二)规范市场的构造255
2.市场秩序的产权规范256
3.市场秩序的交易规范259
4.市场秩序的管理规范261
5.市场秩序的法律规范264
(三)市场秩序与垄断266
1.我国垄断的类型及演变267
2.垄断对市场秩序的影响269
3.目标选择:有控制的垄断竞争市场272
(一)计划、市场与公有制277
1.“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有计划”277
一、计划与市场277
宏观管理篇277
2.从实际出发改变计划与市场的传统观念280
3.公有制下的计划与市场285
(二)计划与市场的相结合288
1.计划与市场的功能特征288
2.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础292
3.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形式294
二、宏观调控体系:财政与信贷298
(一)财政的集中与分散298
1.我国财政分配格局的现状及矛盾298
2.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选择302
(二)信贷膨胀与结构调整306
1.我国信贷膨胀的表现及成因306
2.信贷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矛盾308
3.近期调整信贷结构的基本思路309
(三)财政、信贷杠杆作用的发挥与现行体制的矛盾312
1.企业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313
2.完善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314
3.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不完善不规范316
(四)财政、信贷的联动与配套317
1.财政、信贷的综合运用与协调317
2.财政、信贷的政策效应及调控模式320
三、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324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隐性失业324
1.隐性失业的表现形式324
2.导致隐性失业的两个重要原因326
3.隐性失业带来的问题329
1.充分就业目标的不可行331
(二)建立开放型的劳动就业新体制331
2.建立合理就业的政策目标335
3.建立和发育劳动要素市场338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40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341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46
四、收入分配与公平、效率原则353
(一)按劳分配在实践中的矛盾与发展353
1.关于矛盾的分析353
2.按劳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实现359
(二)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原则365
1.公平观的历史性和阶级含义366
2.社会主义公平的三个层次369
3.公平与效率371
4.关于“收入分配不公”376
一、经济周期与经济体制改革391
(一)我国的周期性经济波动391
1.我国存在周期性经济波动391
改革、开放与发展篇将391
2.我国周期性经济波动的特点398
(二)我国周期性经济波动探源401
1.一般原因: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401
2.直接原因: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405
3.物质基础:固定资产投资409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的关系411
1.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的矛盾412
2.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的协调415
1.对90年代我国经济周期的预测419
(四)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总体协调的设想419
2.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周期总体协调的设想422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431
(一)九十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431
1.国际政治发生重大变化431
2.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前瞻432
(二)我国原有的外向型经济格局面临挑战435
1.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435
2.沿海外向型区域开发437
(三)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推进443
1.转换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444
2.开拓“沿边”、实现市场多元化449
3.开发“沿江”、自东向西带动经济发展454
4.区域开放与部门开放并举456
(一)对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再认识459
1.关于“数量型”增长和“效益型”增长459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459
2.关于增长速度464
3.关于扩大再生产的主导方式472
4.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总体评价478
(二)我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484
1.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485
2.保持适度的积累率489
四、产业结构的调整492
(一)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深层原因492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500
(三)主导产业和产业群的选择509
1.区域突进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矛盾519
五、区域经济发展519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519
2.区域发展差异与国良经济整体协调的矛盾520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与产业结构总体布局的矛盾521
4.区域间经济摩擦与社会化区域协作的矛盾522
5.区域经济发展矛盾的成因523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529
1.战略选择中的共识529
2.战略选择的几种可能性531
3.对现有战略选择方案的评估536
(三)构造“非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思路537
1.构造新格局的基础537
3.构造新格局的设计541
热门推荐
- 2711530.html
- 466751.html
- 1961332.html
- 252794.html
- 1445894.html
- 3820385.html
- 1181605.html
- 1003213.html
- 1653577.html
- 27007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28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4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296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461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49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7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87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49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413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3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