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
  • 赵春利,杨才英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47437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08页
  • 主题词:英语-形容词-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英语分类形容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3

第一章 理论背景3

1.1 导论3

1.2 Ljung《源于名词的英语形容词》(1970)5

1.3 Aarts&Calbert《隐喻与非隐喻——形名组合语义学》(1979)6

1.4 Warren《名名复合词的语义模式》(1978)9

1.5 Levi《复合名词的句法与语义》(1978)10

1.6 结语评述13

第二章 研究方法17

第三章 分析模式22

3.1 导论22

3.2 释义24

3.3 指示内容27

3.4 方法的局限29

第四章 名词化31

4.1 名词—动词31

4.2 副词—动词—名词37

4.3 动词—名词38

第五章 语义漂移40

5.1 背景40

5.2 Stern的理论42

5.3 Dik的理论43

5.4 Grice的理论44

5.5 语义漂移——一种构词方法?45

5.6 编码者与译码者彼此默契的理解46

5.7 可能发生语义漂移的不定量47

5.8 已定漂移与未定漂移48

5.9 多义词49

5.10 失去意义的名词性词根49

5.11 规则Ⅰ的反复应用51

5.12 解释的不确定性52

5.13 口才与经济54

5.14 非谓性变为能谓性55

5.15 语义漂移形容词的关联关系56

5.16 例子57

第六章 直证形容词、部分形容词和比较形容词59

6.1 直证形容词59

6.2 部分形容词60

6.3 比较形容词62

第二部分65

第七章 结果65

7.1 类别成员的不确定性65

7.2 意义的不确定性66

第八章 关于形容词的理论框架82

8.1 基本结构82

8.2 功能与关系84

8.3 具有描写功能的形容词87

8.4 具有分类功能的形容词97

8.5 具有识别功能的形容词105

8.6 作为名词化部件的形容词、动词性形容词和副词性形容词109

第九章 关于形容词后缀的选择与功能的理论框架116

第十章 形容词后缀:-AL,-AN,-AR,-EN,-ERN,-IC,-LY122

10.1 -AL122

10.2 -AN128

10.3 -AR131

10.4 -EN133

10.5 -ERN134

10.6 -IC,-FIC134

10.7 -LY138

第十一章 成分—交叉类别—结果142

11.1 来源—结果142

11.2 结果—来源161

11.3 标准—遵循者166

11.4 上述三种模式的修饰语功能173

11.5 结语性评论180

第十二章 拥有183

12.1 整体—部分183

12.2 部分—整体195

第十三章 位置211

13.1 处所—对象211

13.2 对象—处所220

13.3 时间—对象223

13.4 对象—时间224

13.5 起源—对象226

13.6 目标—对象230

13.7 在处所—对象/对象—处所、时间—对象/对象—时间、起源—对象和目标—对象模式中修饰语的功能230

13.8 结语性评论241

第十四章 原因、用途、相似243

14.1 原因243

14.2 用途254

14.3 相似260

第十五章 副词性形容词267

15.1 实例267

15.2 讨论270

15.3 总结279

第十六章 余论282

16.1 引言282

16.2 有争议的例子282

16.3 非相称的形容词289

16.4 有疑问的例子292

第三部分297

第十七章 总结297

17.1 引言297

17.2 来源—结果298

17.3 结果—来源302

17.4 标准—遵循者305

17.5 整体—部分307

17.6 部分—整体310

17.7 处所—对象313

17.8 时间—对象315

17.9 起源—对象316

17.10 对象—处所、对象—时间316

17.11 结果—原因317

17.12 受事对象—施事318

17.13 原因—结果320

17.14 用途322

17.15 喻比—本比324

17.16 对17.2—17.15各节的总结325

17.17 可逆性329

17.18 分类能力330

17.19 重温Ljung、Aarts&Calbert、Levi的理论337

17.20 对Aarts和Calbert理论的某些修正以及对我批评Levi理论的某些修正340

17.21 解释隐性的语义成分344

附录354

索引364

英汉对照表377

参考文献391

后记39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