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镜与灯 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刘扬忠,蒋寅主编;蒋寅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349852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影响-中国文学-古典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镜与灯 古典文学与华夏民族精神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 历史学中的精神史研究1
二 文学的精神史意义12
三 古典文学研究的精神史取向21
第一章 宗族与个人32
第一节 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作为文学原型的精卫神话32
一 精卫神话在唐前的流传32
二 唐代文学中的精卫形象39
三 精卫形象的特定精神内涵44
第二节 集体意识的抽象化——《诗经》的忧患意识52
一 忧患的歌吟53
二 忧患意识的民族性与时代性59
三 忧患意识的衍变63
四 忧患意识与中国诗歌的感伤传统64
第三节 宗族意识的分裂和个体意识的苏醒——心态史上的屈原68
一 不可调和的心灵冲突70
二 自杀作为生命的一种选择77
三 个人与宗族一体化关系的解除81
第二章 时间与生命86
第一节 汉魏诗歌中的生命意识86
一 生命意识的萌生86
二 生命意识的高扬90
三 伤悼和纵逸95
第二节 传统时间意识的三大类型102
一 三首诗的时间感觉103
二 李白与杜甫的时间意识105
三 苏东坡诗中时间意识的变化109
第三节 在文学中永生114
一 “不朽之盛事”115
二 “其文在即其人在”117
三 “以诗为性命”122
四 “文字留传胜子孙”126
第三章 自我与社会129
第一节 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分离——曹植的青春心态130
一 三个志愿131
二 青春的欢乐136
三 青春的苦闷140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强化和社会意识的背离——阮籍的忧生与逃世149
一 魏晋风度:风流与忧患149
二 正始之音和阮籍的忧生之嗟155
三 作为一种心态典型的“忧生之嗟”166
第三节 社会意识背离的绝对价值化——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171
一 遁世观念的由来及实践171
二 隐逸的文学化175
三 高士形象的成立及启示180
四 陶渊明与隐逸传统的形成184
第四节 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调和——谢朓与“吏隐”传统的形成191
一 “隐”之名与实191
二 谢朓的“吏隐”心态及其文学化196
三 “吏隐”主题的开拓和发展199
四 吏隐作为一种诗意的栖居205
第四章 心灵与自然210
第一节 悲情及其超越210
一 从感事到感物210
二 玄言的超越性追求213
第二节 山水:精神超越之场——自然在谢灵运诗歌中的意义222
一 游览作为精神超越的手段222
二 山水:自由的象征性占有230
第三节 移情的对象——抒情诗中的自然和风景236
第五章 男性与女性242
第一节 美感与性感242
一 单纯之美感242
二 女性美的官能感受247
三 性感之美及其变态256
第二节 被道德化的女性角色——悼亡诗寄托的男性情感260
一 诗歌中妻子角色的缺席260
二 悼亡作为诗歌类型的形成263
三 韦应物悼亡诗对艺术表现的开拓268
四 元稹悼亡诗的艺术成就273
五 王渔洋与悼亡诗的规模化277
六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288
第三节 琴瑟之谐的典范——权德舆写给妻子的诗290
一 作为类型和主题的赠内290
二 爱人话语和丈夫话语294
第六章 故国与新朝301
第一节 夷夏之辨与文化认同301
一 夷夏之辨的由来301
二 夷夏之辨的三个文学话题307
三 夷夏之辨的个人体验315
四 易代之际的夷夏之辨322
第二节 易代之际的生存或文化抉择328
一 遗民与文化守护之责328
二 清初士大夫群体的分化334
三 贰臣所处的舆论环境339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贰臣典型345
一 钱谦益的尴尬境遇346
二 吴梅村的忏悔心态351
三 龚鼎孳的淡忘与救赎359
第四节 历史的相似情境及其诠释372
一 千古艰难唯一死372
二 传承文化作为偷生的一个理由382
三 出处与守节的“分谊”385
四 超越“出处”的文化选择390
结语398
热门推荐
- 2407924.html
- 1634128.html
- 1614020.html
- 1914742.html
- 748309.html
- 1444622.html
- 26435.html
- 3353055.html
- 3252388.html
- 2492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70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26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48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49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484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6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72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210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13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9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