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艺术全书 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张柏清,伊继东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龄出版社
- ISBN:780082896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635页
- 文件大小:255MB
- 文件页数:867页
- 主题词:能力培养(学科: 方法 学科: 中小学) 能力培养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艺术全书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795
第六编生存技能训练的方法艺术795
第一章让心灵中沉睡的巨人醒来795
第一节愿青春如醒狮795
第二节哲学智慧驱逐浅薄796
第三节让心灵迎着新世纪欢笑797
第四节把“超级矿藏”开发出来798
第五节撞击新的智慧之门799
第六节占领生命的制高点801
第七节从脑“海”的智慧容量看人类的潜能素质802
第八节智慧女神的呼唤803
第二章人与环境的双向创造806
第一节生存智慧的觉醒806
第二节“生命系统”·“维生系统”与生存智慧808
第三节“环境形象”小议809
第四节飞行的悲剧·环境·视野810
第五节人的“两重性”如是说812
第三章生存环境的适应和对策814
第一节使自己成为能适应变化的人814
第二节善意“诱导术”815
第三节说服的着数816
第四节善良和温柔需要卫士818
第五节贪婪者多贫穷819
第六节平息嫉风妒雨的战术820
第七节对待攻击的“林肯方式”821
第八节“定势”的利弊823
第九节苏格拉底的论辩术与生存智慧824
第十节让滑稽与高雅结缘826
第十一节查实访真的学问827
第四章时代呼唤的“情感肖像”829
第一节创一个美的人生829
第二节请注意你的“情感肖像”830
第三节记住他人最珍惜的832
第四节防止情感的泛滥833
第五节所谓“对人魅力”834
第六节第一印象——首因效应835
第七节待人处事的艺术837
第八节交往魅力探源838
第九节有益的“孤独”与适当地独处839
第十节战胜有害的孤独841
第十一节“人——人关系”与人际关系842
第十二节设身处地,但不以己度人844
第五章同历史一起赶路846
第一节人,总是一个时代的公民846
第二节这一代——“第800个人生”847
第三节勇于颂“世纪之歌”,放“历史之花”849
第四节前倾式进取姿态的哲理涵义850
第五节海妖·探险精神与进化之魂851
第六节“现代”,向生存智慧要求着什么853
第七节“现代意识”浅释854
第八节重载的列车拐弯时不可太急856
第九节“奇理斯玛权威”在迫使我们思考857
第十节毛姆讲的故事和“正是时候”859
第十一节灵魂,站在未来的地平线上860
第十二节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862
第十三节时空的“现代化舞台”863
第十四节从“里程碑”把握人类思想的历史流向864
第六章出类拔萃和“勇者的极点”867
第一节重要的是出类拔萃867
第二节要成为自己人格的主宰868
第三节睿智高于才能870
第四节驱逐胆怯871
第五节“游走型”智慧生存方式872
第六节朝霞晚霞同样绚丽873
第七章崛起者的性格875
第一节迅捷·有序·节奏美875
第二节不要忘记“地位展示性格876
第三节“临场效应”与“竞技心理877
第四节“腹艺”和“冷静”的技巧879
第五节横向扫描与寻求“异端”880
第六节默然,也是一种语言881
第七节“幽默”美趣882
第八节愿君拥有挫折耐性883
第九节“愉快生活原则”刍议885
第十节拼搏与性格强度886
第八章成功的关键与人生态度888
第一节态度,为什么重要888
第二节以满意的心情对待自己889
第三节消除迷误,积极地生活891
第四节“鸟未倦而知返”乃大智892
第五节不要滞留于人生的“极带”893
第六节从对立统一的“两极情感”出发894
第七节何时可以“恋找”896
第八节“求同存异”新论897
第九节成功的希望在坚忍898
第十节机会≠成功899
第十一节把“成就地位”列在第一900
第十二节警惕“物质肥胖症”901
第十三节“精神肥胖症”辩析903
第十四节鼠变的悲喜剧904
第十五节不要让心灵创伤留下“后遗症”905
第十六节“为了过河,有时可以让‘魔鬼’背着走”906
第十七节“囚绿记”与“自囚”的悲剧907
第十八节“凌绝顶”永远属于下一站909
第九章建造事业的“风洞”911
第一节不要怕变成“四不像”不要怕被列入“怪物录”911
第二节“个人现代化”不是“进口货”912
第三节一则为青年人而作的求“完美”的寓言914
第四节“三重楼喻”与当代“智慧楼”基915
第五节“晕轮作用”与“马赫条带”916
第六节新颖独特——魅力的巧智917
第七节温伯格的素质观919
第八节适度为上乘920
第九节不排斥外援,但要靠自己创造921
第十节自我教练——摩西的冠军之路922
第十一节自行学习——保持创新优势的手段923
第十二节智慧交往的四种类型925
第十三节私人智囊的魅力926
第十四节你有没有一个“支援系统”927
第十五节话说“权威环境”928
第十六节从古代兵书里要“财富”929
第十七节“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80/20原理”930
第十八节扼杀创造力的两大“魔障”931
第十九节让两座“钟”协调运转932
第二十节值得借鉴的“时间统计法”935
第十章抓住腾飞的契机937
第一节用“志愿”创造“契机”937
第二节机遇这个精灵938
第三节善察机会的启示940
第四节亮相的艺术941
第五节机遇·王勃与《滕王阁序》942
第六节人生“四势”皆由志943
第七节反“理没”的策略944
第八节化被动为主动的思路947
第九节“动升限”只求出现,不求常在948
第十节当“马太效应”出现时949
第十一节未来意识现在正起作用951
第十二节克服“异体排斥”的弊端952
第十三节佛光中的形象不足恋953
第十一章“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955
第一节从歌德的“自我意识”观谈起955
第二节再会了,河流之子那喀索斯——自恋者戒956
第三节“超越自我”在于发现“他人”957
第四节嬗变式超越辩959
第五节走自己的路,同时也注意倾听别人在说些什么960
第六节做心境的主人961
第七节“活力”公式与拼搏精神962
第八节强者没有时间嘲弄自己963
第九节弗兰克尔的“价值观”964
第十节“森林哲学”可以属于你966
第十一节莫陷入“相提并论”的人生漩涡967
第十二节博学终须能守约968
第十三节面壁与“破壁意识”970
第十四节“围栏意识”及“大师身手”971
第十五节在“崔颢题诗在上头”面前972
第十六节“读人”的两种方式973
第十七节中松义郎与他的“静室”和“动室974
第十八节黑鹰·汗水·眼泪975
第十九节如何防止说蠢话976
第二十节莫染上“罗马鹅”后代的“优越”感978
第十二章生存优势贵独特980
第一节你“媚”我“怨”,各有千秋980
第二节切实把握住生存优势981
第三节人生的“插花艺术982
第四节行进步展说983
第五节保存有益竟争的一席之地985
第六节风采抒情986
第十三章希望,牵着灵魂向上989
第一节灵魂的根该像大树989
第二节“留下一个巨大的脚印”990
第三节心灵的“海化”991
第四节多一些与心灵相系的游丝992
第五节问君何来意蕴美993
第六节形似·心似·神似995
第七节紧张地创造与悠扬的心境996
第八节“心动如水,水静如镜”997
第九节“隐私权”与人生格调998
第十节警惕致人“形变”的诱惑999
第十一节记着,“皮克马利翁效应”1000
第十二节换掉“奴性的血液”1001
第十三节让德行伴着寿命同行1002
第十四章“原始的丰富”与时代的欲求1004
第一节理性高度与求实精神1004
第二节“环境趋同”与个性化选择1005
第三节保持灵魂独舞的境界1007
第四节“简约”——智慧美的线条1008
第五节存大略小,举重明轻1009
第六节合理“迁就”为什么是必须的1010
第七节不要失却不可失而复得的1011
第八节善意“角斗”圆舞曲1013
第九节“冷酷”冲突与“缓冲”原则1014
第十节“近亲繁殖”与补救方式1015
第十一节勤奋自律与“鉴赏力”的双重含意1016
第十二节“宏约深美”与大家风度1017
第十三节气韵独步与神态卓然1018
第十四节“无人之态”与“慎独境界”1019
第十五节近乎极端,超乎自然1020
第十六节“快乐公式”的真谛1021
第十七节边沁的“快乐测定法”漫议1023
第十八节古到极点又新到极点者为大智1024
第十九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唤着什么1025
第十五章创造你的一部传奇1028
第一节你,孕育着大奇迹1028
第二节属于灵魂的智慧才能属于自己1029
第三节“智慧四态”浅说1030
第四节不断创新是卓越1032
第五节每天都是一个小小的“发明”1033
第六节艺术的精灵在发出警告1034
第七节《伊甸园的飞龙》与急智1036
第八节愿君常置“座右铭”1037
第九节雅柯卡如何跨上“野马”1038
第十节另一种“鬼才”——奇人霍金的启示1039
第十一节开发你的大脑右半球1040
第十二节动手兼动脑,智慧难衰老1041
第十三节强化大脑智慧的物质基础1043
第十四节保持头脑年轻的十种生活方式1044
第十六章探索精神、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1047
第一节不要肯定什么事情不会发生1047
第二节恐龙的副脑与人类的“外脑”1048
第三节“好奇”与“满足”并重1050
第四节“多功能审美型人才观”1051
第五节盯住“精英文化”1052
第六节打通智慧的“隧道”1053
涉猎一点“老三论”1053
第七节新兴智慧的“高架桥”——“新三论”1054
第八节克服“功能固定性”1055
第九节笔尖上的风光1056
第十节联想——丰富智慧的“筵席”1058
第十一节“以博取胜”并非杂家1059
第十二节让智慧乘上“特快列车”——小议敏锐性1060
第十三节多思有益与勤思笔健1061
第十七章人生舞台与角色意识1064
第一节“角色”,千变万化的“角色综合体”1064
第二节人生舞台的追光与“角色自伤”1065
第三节角色与“人格因素”1066
第四节家庭角色置换艺术浅说1068
第五节雌化——男子汉的悲剧1069
第六节做一个文明的“观众”1071
第十八章天鹅要潇洒,不必戴项链1072
第一节重新开始,从不为晚1072
第二节“空墙”效应及生活魅力1073
第三节“位移”现象种种1074
第四节“金鸟”啼叫的是什么1076
第五节不做“南山的豹子”1077
第六节紧握坚果的猴子告诉人们什么1078
第七节“寄居蟹”式的悲剧1079
第八节罗丹为什么精心地研究阴影1080
第十九章心灵世界的芳草地1082
第一节心灵世界也有昼夜1082
第二节星星耳语1083
第三节“味欲其鲜,趣欲其真1084
第四节把烦恼抛给昨天1085
第五节晚安,美丽的夜1086
第六节“夜是自己的,白昼属于大家……”1088
第七节使心灵免遭伤害1089
第八节当代健美的新概念1090
第九节神游可获“奇书”1092
第七编发明创造能力开发的方法艺术1095
第一章将实践能力转化为发明创造能力1095
第一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1095
一、从社会化到创造性1095
二、创造、创造力1098
三、创造力与智力1101
四、知识要多还是少1103
五、创造性学生的特征1106
六、在二者间保持张力1111
第二节实践型学生需要创造能力1113
一、标准答案与标准化1113
二、问号变成了句号1115
三、变革的时代需要什么1117
四、创新是历史前进的车轮1121
五、当头棒喝1123
第三节社会越进步创造力越重要1124
一、奥斯本的“日行一创”1125
二、星期日发明学校1127
三、陶行知谈儿童解放1129
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教育说1131
第四节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创新1134
一、教育的模式革命1135
二、从划一到多样化1137
三、创造教育的兴起1139
四、两种模式的比较1142
第二章实践型学生创造能力开发教育1144
第一节国内外创造能力开发模式借鉴1144
一、创造教育模式的涵义1144
二、创造教育模式结构1145
三、创造教育模式的特点1147
四、创造教育模式的作用1149
五、国外创造教育模式1150
六、国内创造教育模式1153
第二节开发创造能力的专门课程1157
一、创造思维1158
二、心智的枷锁1164
三、创造思维训练课的内容1166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的教学原则1169
五、训练课的教学方法1170
第三节创造能力开发的学科渗透1172
一、发现性教学1173
二、选取发散点1174
三、创造性教学模式1177
四、创造性教学五环节1180
五、课堂教育示例1181
第三章实践型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方法1189
第一节获取发明创造的原理1189
一、阿佩尔的创造1189
二、发现的方法和原理1190
三、相对论的发现1191
四、创造力的训练——设想、再设想1194
第二节选准发明创造的突破口1195
一、六面发光的电筒1195
二、蒸汽机的发明1196
三、化学元素的发现1198
第三节向45分钟要创造性联想效益1200
一、恩德曼的酒西瓜1200
二、创造需要联想1201
三、提高联想力的要诀1202
四、大陆漂移说的发现1203
五、中子的发现1205
第四节主体附加法则1206
一、发现事物的不足或缺陷1207
二、小附加出大效益1209
三、马德堡半球实验1210
四、指向麦加城的指南针1212
第五节组合创造——创造的秘密1213
一、圆珠笔的再创造1213
二、组合创造发明方法1214
三、望远镜的发明1216
第六节同类组合1219
一、组合刀的启示1219
二、组合原理1220
三、低成本组合1221
四、突变的发现1222
五、蜜月钥匙1224
第七节反面突破1225
一、新事物也许是与之相反的事物1225
二、谁发明了倒计时1226
三、电子的发现1227
四、病毒的发现1230
第八节移植创造1232
一、移植创造原理和方法1232
二、书和水果1233
三、X射线的发现1234
四、电池的发明1236
第九节变废为宝1238
一、废的并不一定都是无用的1238
二、从废物处理到发明创造1239
三、塑胶的发明1240
四、废墟上的乐园1243
第十节突破原型1244
一、椅子的发明与变迁1244
二、突破原型的方法1245
三、实现突破原型创造的原理1246
四、电影的发明1247
第十一节微缩创新1249
一、微型的方向1249
二、微缩创造方法1250
三、新奇的宠物石1252
四、盒式旅馆1253
第十二节一次性革命1253
一、一次性创造思维1253
二、满足人类需要1254
三、一次性创造技巧1255
四、一次性打火机的发明1256
第十三节精简事物环节1257
一、减少环节的价值1257
二、减少环节的创造方法1258
三、松下的创造1260
四、阿迪达斯的发明1261
第十四节产品的潜功能创造1262
一、中国伞及陀螺1262
二、迷人的创新之路1263
三、发现潜功能1264
四、原子弹的发明1265
第十五节利用身边有限的生存空间1268
一、折叠汽车1268
二、伸缩或折叠的创新方法1268
三、消费时代的产物1270
四、折叠式太阳帽的问世1271
第十六节分解创造1271
一、一双自动行走的鞋1271
二、分解创造方法1272
三、钟控锅炉的发明1274
四、7岁儿童商店的创造1275
五、婴儿纪念品的发明1276
第十七节扩散思维1276
一、同一事物的不同思想1276
二、扩散思维方法1278
三、NTT的发明创造1279
第十八节仿型创造1282
一、仿型创造方法1282
二、创造功能与形状1283
三、园林艺术的发现1284
第八编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培养的方法艺术1289
第一章实践型学生观察力的学校培养1289
第一节要先学会观察1289
第二节观察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290
一、观察的基本性质1290
二、观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293
三、观察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295
第三节观察活动的规律与学校教育1298
一、观察对客观刺激的依存关系的规律1298
二、观察对主观加工的依存关系的规律1300
第四节观察的基本品质与培养1303
一、观察的基本品质与学校教育1303
二、观察的培养1308
第二章实践型学生注意力的学校培养1314
第一节从“弈秋诲二人弈”说开去1314
第二节注意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315
一、注意的基本性质1315
二、注意的种类1317
三、注意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318
第三节注意活动的规律与学校教育1321
一、无意注意受主客观因素制约的规律1321
二、有意注意受人们目的性支配的规律1322
三、各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1323
四、注意的稳定与起伏相互协调的规律1324
五、注意的集中与分配对立统一的规律1325
第四节注意的基本品质与培养1326
一、注意的基本品质1326
二、注意的培养1330
第三章实践型学生记忆力的学校培养1335
第一节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1335
第二节记忆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337
一、记忆的基本性质1337
二、记忆的种类1341
三、记忆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343
第三节记忆活动的规律与学校教育1345
一、记忆对目的任务的依存关系的规律1345
二、记忆对材料数量的依存关系的规律1347
三、记忆对材料性质的依存关系的规律1347
四、记忆对组块状况的依存关系的规律1348
五、记忆对前后活动的依存关系的规律1349
六、遗忘历程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1349
第四节记忆的基本品质与培养1350
一、记忆的基本品质与学校教育1350
二、记忆的培养1354
第四章实践型学生想象力的学校培养1363
第一节“踏花归去马蹄香”主题画的启示1363
第二节想象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364
一、想象的基本性质1364
二、想象的种类1367
三、想象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370
第三节想象活动的规律与学校教育1372
一、想象的过程即分析与综合结合过程的规律1372
二、想象与思维相互促进的规律1373
三、各种想象协调活动的规律1375
第四节想象的基本品质与培养1376
一、想象的基本品质1376
二、想象的培养1380
第五章实践型学生思维的学校培养1383
第一节从两段名言谈起1383
第二节思维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384
一、思维的基本性质1384
二、思维的基本方法1392
三、思维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402
第三节思维活动的规律与学校教育1405
一、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1406
二、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1406
三、思维中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统一的规律1408
四、在某种思维的主导下,各种思维相互作用的规律1409
五、在某种思维方法的主导下,各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的规律1410
第四节思维的基本品质与培养1410
一、思维的基本品质与学校教育1410
二、思维的培养1417
第六章实践型学生创造思维的学校培养1421
第一节她为什么能攻克世界数学著名猜想1421
第二节创造思维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422
一、创造思维的基本性质1422
二、创造思维的成分1427
三、创造思维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429
第三节创造思维活动的规律与学校教育1431
一、创造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1431
二、各种创造思维成分协调互补的规律1433
第四节创造思维的基本品质与培养1436
一、创造思维的基本品质与学校教育1436
二、创造思维的培养1441
第七章实践型学生言语的学校培养1447
第一节他为何口含石子对着大海说话1447
第二节言语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448
一、言语的基本性质1448
二、言语的种类1449
三、言语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1450
第三节言语活动的规律与学校教育1451
一、言语和思维不应分割的规律1451
二、个体言语获得中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规律1452
三、各种言语相互制约的规律1453
第四节言语的基本品质与培养1455
一、言语的基本品质与学校教育1455
二、言语的培养1459
第八章实践型学生智力因素的教学培养1462
第一节特级教师斯霞是如何教“祖国”一词的1462
第二节智育的基本内涵1463
一、加强基础1463
二、发展智力1464
三、培养非智力因素1465
第三节智力因素与教学过程1466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过程六阶段论1466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四阶段论1468
三、加涅的教学过程八阶段论1469
第四节智力因素与教学模式1470
一、什么是教学模式1470
二、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1472
第五节智力因素与教学方法1477
一、六步教学法1478
二、“八环节”与“六课型”结合的教学方法1479
三、尝试教学法1480
四、“八字”教学法1481
五、发现教学法1482
六、范例方式教学1483
第六节IN结合论的教学模式1484
一、理论依据1484
二、教学目标1486
三、基本原则1486
四、具体操作1488
附录实践能力培养方法艺术案例1493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如何直面实践的挑战1493
从吕洞宾的手指谈起1494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实践源起于真知1497
“教学做合一”——做在首位1503
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1504
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1504
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起来,还要把它们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1504
以做为中心在“劳力上劳心”1506
实践:理想与空想的分水岭——实践是理想的支撑1508
一、理想通过“实践”而实现1508
二、失去“实践”的支撑,理想即成为空想1511
三、成功无一不是“实践”的结果1512
希望与实践同行——实践是由理想到达现实彼岸的桥梁1515
一、只有实践,才会有自信1515
二、希望与实践同行1518
三、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1520
四、只有实践才能打破生命的静止状态1521
五、只有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1522
六、自立者,人助之1523
只有去实践去创造才是完整的教育1525
“从娃娃抓起”——实践教育的启动支点1528
实践:创造了世界1531
生存的方式在于实践——实践赋予生命以活力1534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宣言1537
实践:远离了空谈1539
一、空谈是一种不良习惯1539
二、空谈的种种表现1539
三、空谈是对现实的逃避1542
四、改变空谈的措施1543
实践:成功了自己1545
一、即使是天才,也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实践1545
二、先飞的笨鸟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1547
三、残疾不可悲,行动可弥补生理缺陷1549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1552
实践教师主体观1559
一、教师主体的概念1559
二、教师主体思想的演变1560
三、教师的主体地位1563
四、教师的主体作用1564
五、教师主体的劳动特点1566
六、教师的主体素质1567
实践学生主体观1569
一、学生主体的实践论基础1570
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变量1571
实践客体观1574
一、教育实践客体的科学涵义1574
二、教育实践客体的类型1575
三、精神客体的基本特点1576
知行观1580
一、重行尚实——《大学辨》的主题1581
二、“知行合一”与读书为学1585
三、“知行合一”与道德修养1588
习行观——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1590
致知力行观1594
教学实践观——一种特殊的“信息型”实践1596
一、教学实践的认识论基础1596
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殊性1599
三、教师教学活动是否属于实践1601
四、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1605
五、教育实践目标分类的理论基础1607
六、智育、德育、美育的内在联系1610
七、身心和谐发育与现代体育观1613
八、在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实现“五育”的整合1614
九、现代科学方法论和技术手段推动教育实践走向现代化1618
全时空的素质教育——一种挑战“泡沫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1623
中国教育实践观的根本转变1628
一、关于教育实验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分析1629
二、关于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及其功能1630
三、关于教育实验的主题及内容选择1630
四、关于教育实验的主体及主客体关系问题1631
五、关于教育实验的范式及其规范问题1632
六、关于教育实验的评价及其结果的解释处理问题1633
热门推荐
- 3312666.html
- 2411490.html
- 2586702.html
- 1603120.html
- 2242482.html
- 1487061.html
- 2138619.html
- 2245118.html
- 3831627.html
- 5798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35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87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9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45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09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18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8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85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3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03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