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张凤荣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6026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总体特征1
二、土地开发利用成就辉煌,但仍有潜力可挖2
三、土地资源利用不当,退化严重3
四、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3
第一章 中国土地资源的形成与地域分异5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5
一、地域辽阔,海陆兼备5
二、大部地区属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5
三、地势西高东低,山地多,平地少6
四、季风影响突出,雨热同期6
五、第四纪冰川作用小,土壤、生物资源丰富7
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形成的地学背景7
一、水、热条件的地域分异7
二、大地地貌框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12
三、中国植被与土壤的分布规律15
四、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深刻18
第三节 中国地学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19
一、土地利用现状19
二、热量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1
三、水分条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1
四、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22
第四节 中国各农业生态区概况23
一、东北区23
三、长江中下游区25
二、黄淮海区25
四、江南区26
五、华南区27
六、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28
七、黄土高原区30
八、四川盆地区31
九、云贵高原区32
十、横断山区33
十一、西北区34
十二、青藏高原区35
参考文献36
第二章 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37
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的面积、质量和分布37
一、中国耕地资源的面积37
二、耕地资源质量特征38
三、耕地资源的分布39
四、人均耕地分布39
五、耕地的食物生产潜力40
第二节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现状与态势41
一、耕地减少态势41
二、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42
三、未来50年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预测43
第三节 耕地退化状况和发展态势45
一、水土流失45
三、土壤沙化48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48
四、土壤污染50
第四节 耕地退化防治50
一、防、治、用结合是防治耕地退化的根本途径51
二、坡耕地的水土保持51
三、耕地沙化防治52
四、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53
六、将退化严重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54
五、土壤污染防治54
第五节 耕地保护55
一、耕地保护的意义55
二、基本农田保护57
第六节 中国耕地可持续利用战略58
一、搞好大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生态屏障58
二、兴修水利,建设基本农田58
三、改造土壤障碍因素59
四、适当开垦后备土地资源61
五、搞好农业结构调整61
一、东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2
第七节 区域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62
二、黄淮海平原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3
三、长江中下游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5
四、江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5
五、华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6
六、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6
七、黄土高原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7
八、四川盆地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7
九、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8
十、西北区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69
十一、青藏高原的耕地资源持续利用70
参考文献71
第三章 中国园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72
第一节 果园及其可持续利用72
一、果园类型、面积和分布72
二、我国果品生产现状73
三、我国果园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77
四、果园的可持续利用79
一、茶园及其可持续利用80
第二节 其它园地及其可持续利用80
二、桑园及其可持续利用81
三、热带作物园及其可持续利用82
第三节 园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与措施83
一、搞好园地的宏观战略布局83
二、搞好园地规划83
三、改造低产园地,保持和提高生产力83
六、开发宜园荒地,提高收入,改善生态环境84
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名优产品,提高经济效益84
五、集约经营,走产业化道路84
参考文献85
第四章 中国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86
第一节 中国林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和现状86
一、林地分类86
二、林地面积87
三、林地资源分布88
二、分布特征89
第二节 中国森林资源状况89
一、森林面积与蓄积量89
三、我国主要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91
四、我国主要江河流域的森林资源92
五、我国部分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区的森林资源93
第三节 中国林业发展历史、成绩、问题和前景分析93
一、历史概况93
二、解放以来的森林变化情况94
三、林业建设和管理进展95
四、林地和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97
五、林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前景99
第四节 中国森林资源供需矛盾与保护分析99
一、森林资源需求99
二、木材需求量100
三、木材生产量101
四、发展潜力101
六、森林资源保护前景102
五、供需平衡分析102
第五节 林业在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103
一、林业在国土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地位103
二、缓解地球“温室效应”103
三、防治荒漠化104
四、涵养水源、保持水土104
五、防灾减灾,确保农业稳产104
六、维护生物多样性104
七、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105
第六节 中国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106
一、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106
二、中国林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108
三、中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108
第七节 中国林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措施109
一、搞好营林造林规划设计110
二、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110
三、适地适树111
四、整地造林112
参考文献114
五、森林抚育114
第五章 中国草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115
第一节 中国草地资源概况115
一、中国草地资源的面积115
二、中国草地资源的分布117
三、中国草地植物118
四、中国草地动物118
一、温性草甸草原类119
第二节 中国草地类型及其基本特征119
二、温性草原类120
三、温性荒漠草原类121
四、高寒草甸草原类121
五、高寒草原类122
六、高寒荒漠草原类122
七、温性草原化荒漠类123
八、温性荒漠类123
十、暖性草丛类124
九、高寒荒漠类124
十一、暖性灌草丛类125
十二、热性草丛类126
十三、热性灌草丛类126
十四、干热稀树灌草丛类127
十五、低地草甸类127
十六、山地草甸类128
十七、高寒草甸类128
十八、沼泽类129
第三节 中国草地存在的限制因素129
一、天然草地质量低129
二、草地自然灾害多130
三、人工草地比例太低,调蓄能力差130
四、冷暖季节牧场不均衡,不利于牲畜过冬131
第四节 中国草地利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32
一、草地管理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三滥”现象严重132
三、部分地区草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待开发133
四、只利用,不建设,草地畜牧业设施简陋,草地经营粗放133
二、大部分草场超载过牧,退化严重133
五、家畜良种化程度低134
六、畜群结构不合理134
第五节 草地资源在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中的作用135
一、草地资源是草地畜牧业的基础135
二、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135
第六节 中国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136
一、依法治草,落实有偿承包责任制136
三、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物种资源,也是一种旅游资源136
二、按草地的地域性特征开发利用草地资源137
三、确定合理的载畜量137
四、实行科学的放牧制度137
五、加强牧区冬、春饲草贮藏,减少家畜的冷季损失138
六、调整畜群结构,发展季节性草地畜牧业138
七、加强草地的保护139
八、因地制宜,改良草地139
九、进行草地基本建设139
参考文献140
第一节 中国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141
一、湿地类型与面积141
第六章 中国湿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141
二、湿地资源分布142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特点与功能144
一、湿地土壤的特性144
二、湿地的生物学特征145
三、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146
一、湿地面积持续萎缩148
第三节 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148
二、盲目开发湿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149
三、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导致湿地环境质量恶化149
四、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150
五、湿地利用不合理,导致湿地整体效益下降150
六、开发泥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150
第四节 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50
一、湿地的开垦利用151
二、湿地的综合开发利用153
三、几种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154
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国家政策156
参考文献157
第七章 中国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158
第一节 中国水资源现状158
一、中国水资源总量、人均和地均水资源158
二、水资源的地域分布158
三、水资源的时间分布162
四、地下水资源163
五、水资源的质量164
第二节 中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21世纪中国水危机165
一、洪涝灾害严重165
二、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工农业生产166
三、水生态环境愈趋恶化167
四、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168
五、21世纪中国水危机168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措施169
一、积极加大开源力度169
二、大力发展农业高效用水171
三、积极改善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172
四、加强科学管理以实现农业高效用水172
参考文献173
第八章 中国后备农用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74
第一节 后备土地资源与后备农用地资源174
一、后备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技术供给和经济供给174
二、后备农用地资源174
第二节 我国后备农用地资源的数量和分布175
一、“四荒”资源调查的后备农用地资源176
二、土地利用现状详查的后备农用地资源180
第三节 后备农用地资源的类型、质量和开发利用途径182
一、温带湿润区182
二、温带半湿润区183
三、温带半干旱区184
四、温带干旱区186
五、暖温带干旱区189
六、暖温带半湿润区189
七、暖温带半干旱区192
八、亚热带热带湿润区194
九、青藏高寒区196
第四节 开发后备农用地资源的政策措施197
一、开发与整治相结合,实现后备农用地资源的持续利用197
二、做好后备农用地资源开发规划198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198
四、明晰和稳定产权是吸引土地开发资金注入的制度前提199
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确定200
第一节 计算方法和限定条件200
第九章 中国土地资源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200
二、土地资源清查204
三、作物和牧草的适宜性评价206
四、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评定210
五、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计算211
六、几个前提条件212
第二节 土地资源食物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潜力213
一、各农业生产区的土地资源食物生产潜力213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潜力219
三、全国土地资源食物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潜力224
四、基本结论227
第三节 提高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的主要对策229
一、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230
二、增加对土地的投入231
三、加强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232
四、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物结构232
五、促进农副产品流通233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234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234
第十章 中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34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和任务234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235
第二节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35
一、编制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背景235
二、规划目标与内容236
三、规划实施的主要保证措施240
热门推荐
- 262210.html
- 1325415.html
- 1407324.html
- 2493144.html
- 140943.html
- 2949949.html
- 1601574.html
- 3231566.html
- 738048.html
- 354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7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62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606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039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4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9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09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52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93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