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制度哲学导论 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制度哲学导论 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
  • 杨俊一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8855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2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39页
  • 主题词:社会制度-变迁-影响-社会发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制度哲学导论 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制度与发展1

一、马克思“生产—制度”理论的思维范式2

(一)马克思制度变迁的生产理论3

(二)马克思制度变迁的所有制理论10

(三)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当代性15

二、马克思“生产—发展”理论的思维范式21

(一)马克思“史前史+史后史”的思维范式22

(二)马克思“冲突+重建”的思维范式25

(三)马克思“村社+跨越”的思维范式30

(四)马克思“科技+变迁”的思维范式34

三、制度哲学的理论视野40

(一)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实践基础40

(二)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多维视角43

(三)制度变迁与发展的分析构架47

第一章 行为、制度与创新48

一、行为与制度50

(一)人与“制度人”50

1.经济人的行为51

2.社会人的行为52

3.创新人的行为53

4.制度人的行为54

(二)制度本体论:起源与结构59

1.诺思的制度起源论59

2.马克思、恩格斯产权制度起源论61

(三)制度认识论:知识与博弈63

1.哈耶克的制度认识论:知识与秩序64

2.博弈认识论:对策与制度69

二、“制度资本”与制度功能74

(一)信念与“制度资本”再生产75

(二)制度的结构与功能80

(三)制度的实现形式:集团和国家89

1.集团行动的逻辑90

2.国家的制度行为96

三、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102

(一)产权变迁:外部收益内部化102

1.产权与外部性102

2.产权变迁与外部性损益104

3.产权变迁的实现形式105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107

1.技术决定论与制度决定论之争107

2.对制度变迁的需求109

3.制度变迁的供给110

1.国家的性质与功能111

(三)强制性制度变迁111

2.国家制度供给的条件分析112

(四)制度创新的诺思模型114

1.规模经济115

2.外部性:成本和收益的变化116

3.克服对风险的厌恶117

4.市场失败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117

(五)制度变迁的布罗姆利模型119

1.对产权学派的批评119

2.对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批评120

4.布罗姆利制度变迁机制的模型122

3.对诺思制度创新模型的批评122

第二章 秩序与政策:制度系统论125

一、制度与秩序的关系125

(一)制度性规则以及秩序的发生机制126

1.制度性的规则126

2.秩序的发生机制128

(二)关于秩序的含义的界定130

(三)秩序的等级系统机制135

(四)经济、政治和文化秩序的变迁139

(五)关于社会秩序的社会历史观141

(一)秩序优化与社会结构整合144

二、秩序优化与社会政策144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秩序的均衡147

(三)社会政策与秩序变迁151

三、公共政策的选择与社会秩序的构建155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选择理论155

(二)公共政策与社会资源的动员160

(三)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秩序的构建162

第三章 竞争与合作:行为动力论167

一、竞争行为与效率结构167

(一)竞争与秩序168

1.竞争的形式168

1.竞争的作用169

2.自由竞争和自然秩序169

(二)竞争行为及其社会学的阐释169

2.竞争的负面影响170

(三)人类的生存竞争史170

1.自然生存竞争170

2.社会生存竞争171

(四)资本主义的竞争172

1.竞争的副产品172

2.竞争与生产力173

4.在竞争中获得信息174

3.经济竞争是一个发现过程174

(五)竞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限制175

二、合作行为与效率结构177

(一)合作的动力机制177

1.“囚徒困境”177

2.合作的内涵178

3.分工与合作180

4.动力机制180

5.合作与制度182

(二)合作与效率183

2.合作的效率184

1.两个基本的结论184

(三)合作的组织形式187

1.组织的概念187

2.组织的形式187

3.制度、组织与组织文化188

(四)合作理论的制度经济学的阐释189

1.“剩余”189

2.“边际效用递减”与合作效率189

3.合作与权威190

(五)合作与科层制度管理191

(六)合作与道德风险192

1.非道德经营假设的基本特征193

2.道德经营的社会前提193

3.道德经营假设的依据194

三、制度创新与效率结构195

(一)制度供应与制度均衡195

1.制度的三个核心假设195

2.制度的供给196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均衡197

1.制度需求197

2.制度不均衡的原因199

(三)制度收益与制度创新201

1.贫穷与富裕的原因201

2.制度与社会发展202

3.制度改革205

四、行为动力学系统206

(一)人性假设与行为206

1.“经济人”的假设206

2.“社会人”的假设207

3.“自动人”的假设208

1.需要与行为动机209

(二)行为动力学的制度规制209

4.“复杂人”的假设209

5.人性假设的启示209

2.利益与需要的满足210

3.组织与人的需求211

第四章 产权、技术与管理:组织动力论212

一、产权制度与组织变迁212

(一)产权与产权制度212

1.产权与社会强制下选择的权利213

2.产权与资产排他性权威的规则214

3.组织替代市场:降低交易费用的选择215

1.产权的均衡与非均衡结构216

(二)产权的结构与功能216

2.产权的经济功能218

(三)委托—代理与道德风险221

1.委托—代理关系221

2.代理问题与代理成本223

(四)产权安排与团队生产、组织结构及文化225

1.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团队生产模型226

2.产权安排与组织结构229

3.产权与组织文化的营造231

二、技术创新与组织变迁231

1.有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232

(一)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232

2.里昂惕夫之谜233

(二)技术创新与组织结构234

1.技术影响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234

2.企业组织规模与技术创新235

(三)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应变238

1.技术创新引致企业组织重构238

2.技术创新引致进一步分权239

3.企业组织的应变结构241

三、管理创新与组织变迁243

(一)世界管理的变革和发展趋势244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创新246

(三)组织内部的资源整合249

(四)组织动力系统的结构252

1.系统动力与行为252

2.激励动力系统253

3.约束动力系统255

4.组织动力学的运作机制及企业价值观257

第五章 效率与公平:群体动力论262

一、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262

(一)帕累托最优262

(二)资源配置效率263

(三)规则公平与“漏桶效应”265

(四)公平、效率与主体的价值判断266

二、政府干预与市场纠正267

(一)消费者主权原则267

(二)市场失灵及其纠正271

1.增进效率的政策272

2.促进公平的政策273

3.保持稳定的政策274

三、“福利制度”及其模式275

(一)福利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原则275

1.福利国家的“经济效率”的诱因275

3.福利国家的“主流经济学”诱因276

2.福利国家的“市场失灵”诱因276

(二)福利国家模式277

四、群体动力系统278

(一)收入差异及其激励278

1.最低工资的保障激励278

2.人力资本激励280

(二)社会比较激励281

1.横向比较:“报偿”与“投入”282

2.纵向比较:“目前”与“过去”282

(三)社会正义与社会公平283

1.“社会正义”的标准和原则284

2.“社会正义”与“最弱意义的国家”285

3.“自由”和“法治”288

(四)群体动力的要素结构及互动机制290

1.群体动力要素290

2.群体动力系统292

第六章 经济转型的制度分析296

一、计划经济及其制度反思296

(一)“单位制度”对计划经济的社会整合296

1.“单位体制”生成的历史逻辑297

2.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298

3.单位人的行动方式299

(二)历史哲学视角中的计划经济模式302

1.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302

2.制度设计与超越市场经济305

二、计划经济衍生制度缺失310

(一)社会创新与激励的制度缺失310

(二)社会文化与道德的制度失范313

(三)市场经济:一架精巧的机器316

三、市场转型与社会不平等317

(一)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318

3.政治市场论320

2.权力维续论320

(二)市场转型论的理论诠释与质疑320

1.权力变型论320

4.政府亦即厂商论321

5.地方市场社会主义论321

(三)混合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321

1.再分配经济中的地方市场321

2.社会主义混合经济322

3.资本主义导向的经济322

四、公民社会的制度变迁323

(一)公民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人”323

1.人性的哲学诠释324

2.“经济人”与市场经济的社会整合326

3.新经济人与公共政策选择330

(二)公民社会及其社会功能334

1.公民权利与公共权力335

2.公民社会的链接功能336

3.马克思论市民社会337

第七章 企业制度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型341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人性模式的转型341

(一)企业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342

(二)经理革命的专业化基础345

1.经理声誉积累和退出成本的激励348

(三)经理激励制度与企业创新348

2.股权激励制度安排349

(四)企业制度变迁与企业边界的拓展350

(五)意识形态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价值功能354

二、政府职能转换与公共领域的兴起358

(一)政府职能转换的理论脉络与演进逻辑359

1.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及其边界359

2.市场/政府边界的演进逻辑361

(二)政府缺陷的界定和公共物品供给职能362

1.“政府缺陷”命题的提出与发展362

2.政府职能转换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模式364

3.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367

(三)由传统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368

1.政府规模日趋膨胀与财政压力368

2.传统官僚制的管理危机369

3.政府的信任危机370

三、政府职能创新、公共领域再建构与社会结构转型373

(一)开放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创新374

(二)开放条件下的企业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376

(三)公共领域再建构与社会结构转型379

第八章 农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社会的转型385

一、农地制度的变迁386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地制度的历史变革386

1.土地改革:建立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386

2.互助组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公社集体土地所有制387

3.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土地所有制388

(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389

1.农地产权制度创新390

2.农地使用制度的创新391

(三)农地制度的权利结构与农地流转分析394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分析394

2.农地流转分析396

二、农村组织结构的转型399

(一)农村组织的发展400

1.前小康社会的农村组织结构400

2.小康社会历程中的农村组织结构401

(二)农村社会经济改革与农村基层组织结构的转型404

1.家庭承包制的实施与农村基层政治组织结构的转型404

2.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基层经济组织结构的变迁405

3.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发育406

(三)农村组织结构转型的社会张力407

1.传统型与现代型农民组织并存407

2.乡镇政权组织与村自治组织并存408

三、农业社会转型的制度安排409

(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制度安排410

1.公有——土地所有权制度安排411

2.民营——土地使用权制度安排411

3.村管——土地管理制度安排413

(二)以村民自治为主的农村政治制度安排413

1.村民自治414

2.村民自治的生成基础415

3.村民自治的制度绩效417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背景419

(三)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的农村社会制度安排419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安排420

(四)农地制度创新的效益分析422

1.农地制度创新催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423

2.农地制度创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424

3.农地制度创新增强了农民的社会保障425

第九章 社区制度变迁与公民社区构建427

一、中国社区制度的演变429

(一)传统农耕经济下的农业社区429

1.中国农业社区形成的历史溯源429

2.中国农业社区的“乡土社会”特征431

3.中国农业社区的解体433

(二)作为过渡形态的政治社区和企业社区434

(三)单位社区——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形态436

1.单位社区形成的历史必然436

2.对单位社区的要素分析439

二、企业制度变迁与公民社区的构建442

(一)企业制度变迁与单位社区的边缘化443

1.制度变迁的三维界定443

2.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背景445

3.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历时性特征448

4.单位社区的边缘化450

1.社会结构变迁中公民社区兴起的必然452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区的形成452

2.公民社区的特点453

3.几种社区制度的比较455

(三)公民社区与政府的张力结构456

1.公民社区的独立要求456

2.政府对公民社区的渗透457

(四)第三部门的兴起458

三、社区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460

(一)社会结构的分化461

1.公共权力领域(国家)的重新定位462

2.经济领域(市场)的独立463

3.第三领域(社区)的构建464

(二)社会组织多元化与社会结构的重建466

1.社区制度变迁中社会组织的多元化466

2.社会组织多元化基础上的社会整合467

(三)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社区基础469

(四)社会结构转型中“体”与“制”的张力470

第十章 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的构建473

一、意识形态理论的变迁与拓展473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形成473

(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476

(三)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480

(四)意识形态概念的否定性和肯定性的统一483

二、意识形态理论与经济秩序489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489

(二)意识形态在经济秩序中的功能493

(三)意识形态与经济秩序的双向建构496

三、意识形态与社会秩序的合法构建501

(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功能501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秩序的构建505

(三)意识形态与文化秩序的构建507

参考文献5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