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明清言情剧作学史稿【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陈竹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06988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明清言情剧作学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 论 明清言情剧作学的理论价值与意义1
一 编 明代中叶的剧作学新潮5
第一章 首开剧作学新潮的李贽7
一作为艺术本体论的“童心”说8
二 作为艺术风格论的“化工”说15
三论“似真似戏”与“以小见大”17
第二章 汤显祖的主情论剧作学体系21
一 主情论的形成及其社会批判意义22
二 主情论的文学本体论意义25
三 论情在戏剧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31
1情是“体物”之本31
2情是剧作题材提取与改造的尺度32
3 情是戏剧形象神与形结合的核心和归宿35
4情是使戏境与真境达到同一的桥梁37
5情感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统一39
二编 明代后期的延续发展41
第一章 明万历后期的发展42
一“汤剧学”的宏扬42
1沈际飞阐发的汤显祖剧作意趣42
(1)“惟情至,可以造立世界”42
(2)“绘梦境为真境,绘真境为梦境”44
(3)“当其意得,一往追之,快意而止”46
2茅氏兄弟对汤显祖剧论的发挥47
(1)“凡意之所可至,必事之所已至”47
(2)“传奇者,事不奇幻不传”48
(3)“曲者志也,必藻绘如生,颦笑悲涕而曲始工”48
二 胡应麟论剧作假想性和风格主体性49
1“亡根亡实”说49
2“沈深本色”说51
三 臧懋循偏执剧体的“行家”说53
1 称曲上乘首日当行”54
2 不工而工”56
四陈继儒的“有味、有致、有神”说57
1说“有神58
2说“有致”60
3说“有味”62
五 谢肇浙“戏与梦同”说64
六 徐复祚论戏剧之“道”的审美特性67
1戏剧使人“喜惧”,而非授人“思维”68
2戏剧乃“谑浪之具”,无关“世事”69
3“语其神,则字字当行,言言本色”70
七 吕天成《曲品》剧学三说71
1“当行”说——吕氏剧学之核心73
2“双美”说——吕氏剧学风格论75
3“趣味”说——吕氏剧学的审美特性论77
第二章 王骥德《曲律》——言情剧学体系架构的初建79
一《曲律》之旨意、精义及其体系架构79
一 王骥德戏曲美学范畴论85
1“自然”论85
2“风神”论89
3“虚实”论91
4“当行”论93
5“本色”论95
三 王骥德戏曲文学创作论99
1论剧作者之修养99
(1)“德成而上”与“艺成而下”100
(2)“守法”与“人巧”102
(3)学力与才情104
2论剧作结构的美学原则106
(1)“以全帙为大间架”——结构之完整性原则106
(2)把握“本传大头脑”——结构之单一性原则108
(3)贯通血脉,节奏畅达——结构之和谐性原则109
第三章 明晚期剧学观念之深化112
一 冯梦龙的剧作学理论112
1“真情”说113
2“致新”说115
3情节论117
4人物论119
二 王思任论形象创造中的主体意想性120
1“元空中增减朽塑”121
2“史因子用”122
3“探其七情生动之微”123
三 孟称舜论戏剧特性及其创作规律125
1情正与言道结合的本体论126
2以造形赋象为中心的人物塑造论128
3“化身为曲中人”的形象思维论129
4重“气味”容“短长”的剧作风格论131
四凌濛初复元剧之道的编剧思想134
1论“曲家本色134
2论“戏曲搭架”136
3论“曲分三籁”137
4论“宾白”138
五 祁彪佳二《品》中的剧作学理论139
1论“构局之法”140
2论“运笔第一”142
3论“须在想象间”147
4论“自我作祖”150
六 晚明其他剧论家的剧作思想152
1程羽文“诠情”说152
2张琦“心曲”说153
3张岱“情理”说156
4卓人月悲剧观157
5袁于令“剧场假而情真”说159
6爱莲道人“有惬有不惬”说162
三 编古代言情剧作学两大体系之成立165
第一章清前期言情剧作理论的高涨166
一 丁耀亢论作剧本意与要领166
1《题辞》论“制曲之本意”166
2《词例》提出的作剧要领167
二 黄周星论曲之体、诀、妙169
三 尤侗论曲“道性情”171
四 毛声山《第七才子书》173
1论“情胜”与“文胜”173
2论“步骤”与“秩序”175
3论“悲离”与“欢合”176
4论“白描之文难工”178
附 毛宗岗《参论》181
1“再三唱叹,以足其意”181
2“悲中见喜,喜中见悲”182
3“极闲处都有针线”182
五 洪昇剧作的自我理论总结183
1“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183
2“义取崇雅,情在写真”185
六 毛奇龄论“外极其象,内极其意”186
七 刘廷玑论创作个性和个性创造188
1曲家文学不“拘定式”189
2人物塑造当有“轻重区别之权”190
八 吴仪一对言情剧作学的重要贡献191
1论“情之正”191
2论“章法”194
3论“神理”196
4论“闲中着笔”198
九 孔尚任自论《桃花扇》编剧原则与技巧200
1论不“乖信史”200
2论“不奇而奇”202
3论“局面”“条理”203
4论“面目精神,跳跃纸上”207
第二章 金圣叹剧本学理论体系211
一 金批《西厢》的基调与得失212
1以《庄子》为“手眼”212
2说“无”与“梦”213
3“其长在密”“其短在拘”215
二“极人情之至”——论情本体216
1辨“情”与“淫”216
2“意在于文,意不在于事”218
三“心至”与“笔至”——论创作心理220
1“我自欲写”220
2“灵眼觑见”与“灵手捉住”222
3“心手皆不至”为化境223
四 “心存妙境,身代妙人”——论典型塑造225
1“止为写得一个人”225
2“一字一个一节”与“这一个”227
五“极微”说与“渐度”说——论细节与情节230
1金氏“极微”说之文学意义230
2“一字一句一节,都从一黍米中剥出来也”232
3“那辗”与“渐度”233
六“文章起倒变动之法”——论戏剧冲突234
1“生”与“扫”235
2“此来”与“彼来”237
3“渐”与“得”238
4“近”与“纵”238
5“不得不然”239
6“实写”与“空写”240
七“一气清转却万变无方”——论表现手法241
1“文章最争落笔”242
2“从来文章家无实写之法”243
3雅驯、透脱全在“换笔”246
4境中人,人中境,境中情249
5“绝妙好辞,如吮而出”251
第三章 李渔剧学编剧理论体系255
一 李渔编剧理论之瑜瑕255
二“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论剧作特性259
1文字观与传奇观的分野259
2题品传奇“当易心换眼,别置典刑”260
3“手则握笔,口却登场”262
三“填词种子,要在性中带来”——论剧作心理263
1填词种子即“机趣”263
2“养动生机”“有兴即填”265
3作传世之文必先有传世之心266
四 真境所欲,幻境纵横——论形象思维267
1“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267
2“僭作两间最乐之人269
3“有出于有心,有不必尽出于有心”271
五“由勉强而臻自然”——论意境创造272
1出“奇”272
2求“新”275
3入“化境”277
六“于常事常情中伐隐攻微”——论典型塑造279
1“说人情,关物”279
“说一人肖一人”281
七“结构第一”——论剧本结构原理283
1结构对于剧作的重要性283
2结构剧本的美学原则285
(1)“立主脑”——结构的单一性285
(2)“密针线”——结构的完整性287
3戏曲结构的外在体式及其内在机制289
(1)论“家门”290
(2)论“冲场”291
(3)论“小收煞”291
(4)论“大收煞”292
八 传奇“三美”——论戏剧美学标准294
1“三美俱擅”的总纲领294
2论“情”296
3论“文”298
(1)说曲文299
①“意深词浅”299
②“意取兴新”299
③“宜有曲情”301
④“必讲务头”301
(2)说宾白302
①“当与曲文等观”302
②“自随曲转”304
③“时防漏孔”305
(3)说科诨305
①不“可作小道观305
②“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之法306
③“贵自然,不贵勉强”307
四 编 古代言情剧作学的变风和余音309
第一章 清中期——地方戏曲繁盛期的言情剧作理论310
一 徐大椿《乐府传声》中的剧作思想310
1论“风气自然之变”311
2论“元曲家门”312
3论“作曲者与唱曲者不可不相谋”314
二 黄图秘词曲写作专论315
1论“词之有气”316
2论“得情”“合意”316
3论“化俗为雅”317
三 李调元的泛戏论与虚实论318
1泛戏论319
2虚实论322
四 焦循对“花部”创作的理论总结323
1论“花部”之审美特征323
2“花部”剧作经验之初步探索326
(1)“谬悠”说327
(2)“自然”说328
(3)“意畅”说328
第二章清晚期——古代剧作学之余音330
一 梁廷楠《藤花亭曲话》中的剧作理论330
1论曲“理”及其艺术表现330
2论避“雷同”、出“神枝”332
3论布局结构须“大含细入”334
二 平步青论“率以无稽非真事置之”335
三 晚清其他曲学家的剧作学思想337
1刘熙载“破有破空”的形象创造论337
2陈栋“以曲为曲”的体裁论338
3彭翊“知曲律之微”的制曲论339
4李慈铭论历史剧创作341
5徐珂——引进西方之中国剧学研究的第一人343
五 编 对古代剧作学的反思及近代化改造345
第一章 戏曲改良运动中的剧作学理论347
一杨恩寿的编剧思想347
1“郁为之舒,愠为之解”——论剧作的主体机制347
2“无定而有定,有定仍无定“——论剧作的一般法则349
3“审题真,措辞确”——论戏剧人物个性化描写350
二姚华的剧作理论352
1关于戏曲体制的社会学分析352
2论戏曲的言情本质特征354
3论戏剧的“史职”审美现实性356
4论“滑稽文学(喜剧)”358
三 吴梅的剧作学思想359
1 以“美”为轴心的剧作整体观360
2论“烹炼自然法”363
3论“主观的主人”与“客观的主人”365
四梁启超改良主义剧作理论366
1关于戏剧“移人”作用的“四力”说367
2论戏曲的革新369
3论曲体之长和编剧之窍370
五其他戏曲改良论者的编剧主张372
1蒋观云论悲剧的审美教育作用373
2三爱论戏曲题材及演出方式的改良374
3柳亚子论剧种变革及题材现代化375
第二章 王国维对古代剧作学观念的科学化总结和近代化改造377
一 关于研究王国维剧作学观念出发点的思考377
二“戏曲”之戏剧特性论379
三以“意境”为中心的戏剧文学审美论382
1“意境”的基本含义382
2“意境”概念的形成及其革新意义383
3关于戏曲文学“意境”创造386
四以“自然”为中心的戏曲本体论和风格论389
1戏曲“目的在描写人生”390
2“以意兴之所至为之”391
五以“壮美”为上的悲剧论394
1悲剧与人生394
2悲剧的三种形态395
3“壮美”——悲剧审美特征396
六以“气质”为中心的戏剧人物论399
1性格描写——戏曲成熟程度的标尺399
2气质说与戏曲人物塑造402
后记406
热门推荐
- 1798627.html
- 93320.html
- 3826710.html
- 3617485.html
- 2078784.html
- 2719646.html
- 2693921.html
- 1601188.html
- 1155710.html
- 19734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859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49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5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6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7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6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225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5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3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