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刑法总论【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刑法总论
  • 周光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008651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91页
  • 主题词:刑法-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刑法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导论3

第一章 刑法学基本范畴3

第一节 犯罪3

一、犯罪的概念3

二、犯罪的本质7

三、犯罪的分类8

第二节 刑罚10

一、刑罚的概念10

二、刑罚权11

三、刑罚功能12

四、刑罚和保安处分的关系13

第三节 刑法14

一、刑法的概念14

二、刑法的演变15

三、刑法的性质17

四、刑法的任务18

五、刑法的机能19

第四节 刑法学21

一、刑法学思维的独特性21

二、刑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之间的关系22

三、刑法学研究方法23

第二章 刑法理论对立26

第一节 刑法客观主义28

一、刑法客观主义的代表人物28

二、刑法客观主义的基本理念29

第二节 刑法主观主义31

一、刑法主观主义的代表人物31

二、刑法主观主义的基本观念33

第三节 刑法理论对立的意义34

一、误解的澄清34

二、刑法理论论争的关键点34

三、刑法理论论争的意义35

第四节 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36

一、刑法主观主义的表现36

二、坚持刑法客观主义的意义40

三、刑法客观主义的当代走向41

第三章 刑法基本原则50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50

一、发展历程50

二、思想渊源54

三、基本内容55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60

第二节 罪刑均衡原则63

一、观念基础64

二、立法体现65

三、司法适用67

第三节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69

一、含义69

二、适用69

第四章 刑法适用范围72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72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72

二、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73

三、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特殊问题76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77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77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77

三、刑法的溯及力78

第二编 犯罪论83

第五章 犯罪成立要件:概说83

第一节 犯罪成立理论的比较84

一、犯罪成立理论的历史渊源84

二、犯罪成立理论的比较86

第二节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对重大关系的混淆91

一、难以兼顾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92

二、重视控诉机制而轻视辩护机制94

三、主观判断可能优于客观判断96

四、经验判断与规范判断纠缠不清98

五、强调静止性而否认过程性99

第三节 改造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设想100

一、采用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理由101

二、“新三阶层论”及其合理性103

第六章 犯罪客观要件109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109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109

二、国外的构成要件概念110

三、犯罪客观要件的机能111

四、犯罪客观要件的要素112

第二节 主体113

一、身份113

二、单位作为犯罪主体114

第三节 实行行为118

一、行为概念的机能118

二、关于行为的一般理论119

三、实行行为的概念121

四、实行行为的类型122

五、实行行为的方式123

第四节 不作为123

一、不纯正不作为犯的处罚与罪刑法定原则123

二、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125

三、作为义务来源128

四、若干争议问题134

第五节 结果140

一、结果的概念140

二、结果的地位140

三、结果的种类141

第六节 因果关系142

一、我国刑法学的传统理论142

二、条件说143

三、相当因果关系说147

四、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151

五、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151

六、客观归责理论与传统因果关系理论的关系153

第七章 犯罪主观要件158

第一节 犯罪故意158

一、故意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158

二、故意的分类160

三、关于间接故意的若干问题161

第二节 犯罪过失169

一、过失论的历史170

二、犯罪过失的核心问题:注意义务171

三、过失的种类182

四、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183

第三节 认识错误187

一、禁止错误187

二、事实认识错误188

第四节 犯罪主观要件的其他问题193

一、无罪过事件193

二、犯罪的动机与犯罪目的194

第八章 犯罪阻却事由195

第一节 违法性阻却事由196

一、违法性的本质196

二、正当防卫202

三、紧急避险224

四、其他违法阻却事由227

第二节 责任阻却事由234

一、责任概述234

二、责任能力238

三、违法性认识245

四、期待可能性255

第九章 犯罪特殊形态Ⅰ:未完成形态260

第一节 未完成形态概说260

一、犯罪形态与犯罪阶段260

二、未完成形态的范围261

第二节 犯罪预备形态262

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262

二、犯罪预备形态的特征262

三、犯罪预备的类型263

四、犯罪预备的认定264

五、犯罪预备的处罚265

第三节 犯罪未遂形态265

一、概念265

二、特征266

三、犯罪未遂的处罚270

四、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区别271

第四节 犯罪中止形态275

一、概念275

二、中止犯减免刑罚的根据275

三、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277

四、中止犯的特殊问题283

五、中止犯的处罚286

第十章 犯罪特殊形态Ⅱ:正犯与共犯287

第一节 共犯概说287

一、概念287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范围291

三、正犯和共犯的区分295

第二节 正犯299

一、直接正犯299

二、间接正犯300

三、共同正犯304

第三节 共犯312

一、共犯独立性与从属性312

二、共犯的处罚根据316

三、教唆犯319

四、帮助犯323

第四节 共犯人的处罚327

一、共犯人的分类标准327

二、主犯327

三、从犯329

四、胁从犯330

五、教唆犯331

第五节 共犯论的其他问题331

一、共犯的中止331

二、共犯与身份335

三、共犯与不作为338

四、共犯与错误341

第十一章 犯罪特殊形态Ⅲ:犯罪竞合343

第一节 犯罪竞合概说344

一、区分罪数的标准344

二、一行为345

三、多行为349

第二节 一行为的犯罪竞合349

一、形式竞合:法条竞合349

二、实质竞合:想象竞合犯351

第三节 多行为的犯罪竞合353

一、形式竞合:事前、事后行为353

二、实质竞合:数罪355

第三编 刑罚论363

第十二章 刑罚的根据363

第一节 报应刑论364

一、报应刑的含义364

二、报应刑的实现365

第二节 目的刑论368

一、目的刑的含义368

二、目的刑的实现369

第三节 一体论371

一、传统一体论的主要内容371

二、传统一体论的困境373

第四节 积极的一般预防论374

一、立足于积极的一般预防论374

二、兼顾报应主义377

第十三章 刑罚的种类379

第一节 主刑379

一、管制380

二、拘役381

三、有期徒刑383

四、无期徒刑385

五、死刑387

第二节 附加刑392

一、罚金392

二、剥夺政治权利395

三、没收财产396

四、驱逐出境399

第十四章 刑罚的裁量400

第一节 量刑概述401

一、量刑的特征401

二、量刑的原则402

三、量刑的意义405

第二节 量刑情节406

一、量刑情节的概念406

二、量刑情节的特征406

三、量刑情节的分类407

四、量刑情节的适用410

五、量刑情节的冲突411

第三节 量刑基准415

一、量刑基准的概念415

二、量刑基准的确定416

第四节 累犯419

一、累犯的概念419

二、累犯的成立条件419

三、累犯的法律效果422

第五节 自首423

一、自首的概念423

二、自首的种类及成立条件423

三、自首认定中的特殊问题431

四、自首犯的处罚435

第六节 立功435

一、立功的概念和条件435

二、立功的表现形式436

三、对立功者的处罚436

第七节 数罪并罚437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437

二、数罪并罚的原则439

三、数罪并罚的适用440

第十五章 刑罚的执行444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述444

一、刑罚执行的特征444

二、具体刑种的执行445

第二节 缓刑447

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447

二、缓刑的适用条件449

三、缓刑的考验期450

四、缓刑的考察450

五、缓刑的撤销451

第三节 减刑452

一、减刑的概念452

二、减刑的适用条件452

三、减刑的程序454

第四节 假释454

一、假释的概念454

二、假释的条件455

三、假释考验458

四、假释撤销459

第十六章 刑罚的消灭460

第一节 刑罚消灭概述460

一、刑罚消灭的概念460

二、刑罚消灭的特征460

第二节 时效461

一、时效的概念和种类461

二、时效制度的根据462

三、追诉时效的期限463

四、追诉时效的计算464

五、追诉时效的中断和延长466

第三节 赦免468

一、赦免的概念和种类468

二、我国的特赦制度及其特点4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