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黄河凌汛成因分析及预测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黄河凌汛成因分析及预测研究
  • 彭梅香,王春青,温丽叶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4397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95MB
  • 文件页数:285页
  • 主题词:黄河-防凌-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黄河凌汛成因分析及预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凌汛基本特征分析1

1.1 流域及凌汛概况1

1.1.1 流域自然概况1

1.1.2 凌汛概况2

1.2 冬季天气气候特点3

1.2.1 冬季的划分3

1.2.2 冬季天气气候特点4

1.3 凌情基本特征7

1.3.1 河道冰凌及其形成过程7

1.3.2 流凌时间8

1.3.3 封、开河形势与时间10

1.3.4 封河天数13

1.3.5 封河长度14

1.3.6 冰厚与冰塞15

1.3.7 封河期温度特征17

1.4 冰期流量变化特征18

1.4.1 平均流量的变化18

1.4.2 水量的年代变化20

1.4.3 封、开河期径流量变化特征21

1.4.4 槽蓄水增量的变化24

2 凌汛的成因分析27

2.1 河势因素27

2.1.1 上游河道条件27

2.1.2 黄河下游河道条件28

2.2 流量变化对凌情的影响30

2.2.1 流量大小对河流封冻影响的宏观分析30

2.2.2 流量变化对封河形成的影响31

2.2.3 流量变化对封河凌汛的影响31

2.2.4 开河期流量变化对凌情的影响32

2.3 水库运用对凌情的影响33

2.3.1 综述33

2.3.2 水库运用对其下游河段水温的影响33

2.3.3 水库运用对封、开河日期及凌情的影响37

2.3.4 水库建成和运用前、后水量和流量的变化37

2.3.5 水库运用对凌汛期水位流量关系的影响43

2.3.6 水库运用前、后凌情的变化45

2.3.7 龙、刘两水库运用对黄河下游凌汛的影响45

2.3.8 水库运用对凌情影响综合分析47

2.4 河相变化对凌情的影响48

2.4.1 凌情划分及其表征指标48

2.4.2 凌汛期凌情及相关因素变化特点49

2.4.3 影响凌情的热力、水力条件分析50

2.4.4 影响凌情的综合指标及凌情评价方程55

2.4.5 河相变化对凌汛期水位的影响57

2.5 诸因素变化对凌情影响及发展趋势综合分析62

2.5.1 影响量计算的基本思路62

2.5.2 宁夏—内蒙古河段凌情影响量的计算分析62

2.5.3 黄河下游凌情影响量的计算分析63

3 凌汛期气温变化及其对凌情的影响65

3.1 气温的基本特征65

3.1.1 资料与统计年限65

3.1.2 月、季气温的基本特征65

3.1.3 日平均气温特征69

3.2 气温的地域差异及其对凌情的影响70

3.2.1 气温的地域差异是形成凌汛的重要条件70

3.2.2 气温与凌情关系分析73

3.3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77

3.3.1 气温的年代际变化77

3.3.2 气温的阶段性和不连续性分析78

3.3.3 气温的持续性和周期性分析83

3.4 气温的年代变化对凌情的影响88

3.4.1 宁夏—内蒙古河段气温年代变化引起的同期凌情响应88

3.4.2 黄河下游气温年代变化引起的同期凌情响应90

3.5 不同类型气温过程对凌情的影响91

3.5.1 气温过程的分类91

3.5.2 各类气温过程的主要特点91

3.5.3 不同气温类型对凌情的影响93

3.5.4 气温过程的年代变化特征与凌情的响应94

3.5.5 气温变化过程对凌情影响的实例分析96

4 凌汛期环流特征98

4.1 环流入冬98

4.1.1 副热带西风急流迅速加强南移98

4.1.2 500 hPa平均图上入冬时期的槽脊分布101

4.1.3 波谱分析结果102

4.1.4 小结102

4.2 冬季基本环流特征103

4.2.1 100 hPa环流特征103

4.2.2 500 hPa环流特征105

4.2.3 海平面环流特征107

4.2.4 小结108

4.3 环流异常对凌情的影响108

4.3.1 对流凌日期的影响109

4.3.2 对封、开河时间的影响111

4.3.3 稳定封河期的环流特点113

4.4 异常和严重冷、暖冬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115

4.4.1 异常和严重冷、暖冬事件的划分115

4.4.2 异常和严重冷、暖冬事件与封、开河的关系117

4.4.3 冷、暖冬年环流及海洋基本特征118

4.4.4 冷、暖冬成因分析123

5 影响凌汛期气温与冰情的物理因素分析131

5.1 极涡与气温的关系131

5.1.1 极涡指数的定义和计算131

5.1.2 极涡与冬季气温的关系132

5.2 中纬度环流对气温的影响137

5.2.1 环流指数的定义及与气温的关系137

5.2.2 东亚大槽的位置和强、弱对气温及冷空气的影响140

5.3 副热带高压与温度之间的联系141

5.3.1 副热带高压指数的选取141

5.3.2 副热带高压强、弱与气温的关系142

5.3.3 副热带高压东西振荡对气温的影响143

5.4 季风强、弱对温度的影响分析144

5.4.1 东亚季风指数的定义144

5.4.2 季风强、弱与气温的关系145

5.4.3 季风与封、开河之间的关系146

5.5 海洋热状况与气温之间的联系147

5.5.1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划分147

5.5.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气温的关系148

5.5.3 海温场突变对气温的影响150

5.5.4 海洋热状况对封、开河的影响151

5.6 青藏高原高度场和印缅槽的气候振荡对温度的影响151

5.6.1 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场和印缅槽的确定151

5.6.2 青藏高原位势高度场的年代际振荡及年际变化151

5.6.3 青藏高原高度场的长期变化对冬季气温的影响152

5.7 冬季冷、暖趋势预报概念模型153

5.7.1 模型的基本思路153

5.7.2 影响因素间的相互联系153

5.7.3 模型的预报判据155

6 寒潮159

6.1 寒潮的气候特征及与凌情的关系159

6.1.1 寒潮的划分标准159

6.1.2 寒潮的时空分布159

6.1.3 寒潮与凌情164

6.2 寒潮冷高压及寒潮冷锋的统计特征167

6.2.1 寒潮冷空气源地及影响路径167

6.2.2 寒潮冷高压特征168

6.2.3 寒潮冷锋的分类及其移动171

6.3 寒潮天气过程分类172

6.3.1 纬向转经向类172

6.3.2 经向转纬向类178

6.3.3 长波槽、脊稳定型181

6.3.4 各种环流型与寒潮的关系184

6.4 各类天气系统在寒潮中的作用184

6.4.1 极涡184

6.4.2 极地高压187

6.4.3 极地系统与中、高纬度超长波的关系188

6.4.4 两大洋脊在寒潮天气过程中的作用189

6.5 寒潮的预报191

6.5.1 寒潮的形势预报192

6.5.2 寒潮的路径预报193

6.5.3 西风指数特征193

6.5.4 长波槽、脊间的相互关系193

6.5.5 阻塞形势194

7 凌汛期气温预报方法研究196

7.1 黄河下游近百年来气温变化分析及预测研究196

7.1.1 资料的选取及处理197

7.1.2 冬季气温与全国(全球)气温之间的关系197

7.1.3 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198

7.1.4 气温突变分析200

7.1.5 两次增温过程分析201

7.1.6 未来气温变化趋势预测202

7.1.7 小结203

7.2 黄河下游冷空气过程分析和预报204

7.2.1 资料选取和计算方法204

7.2.2 计算结果分析205

7.2.3 预报试验207

7.2.4 预报实践208

7.2.5 小结209

7.3 应用相似分析方法试作下游凌汛期15 d气温预报209

7.3.1 方法简介209

7.3.2 资料选取和预报流程210

7.3.3 预报效果分析211

7.3.4 预报实践214

7.3.5 小结214

7.4 数值预报产品在黄河下游凌汛中期气温预报中的应用215

7.4.1 资料的处理和选取215

7.4.2 基本思路及计算方法216

7.4.3 预报制作及流程217

7.4.4 试报检验218

7.4.5 预报实践219

7.4.6 小结219

7.5 黄河下游10 d逐日平均气温预报方法研究220

7.5.1 基本思路220

7.5.2 预报方法的研究220

7.5.3 试报情况221

7.5.4 方法改进223

7.5.5 预报实践225

7.6 黄河下游大—暴雪的分析和预报225

7.6.1 大—暴雪标准225

7.6.2 500 hPa环流形势特点226

7.6.3 中、低层环流特点226

7.6.4 物理量分析227

7.6.5 大—暴雪的预报方法229

7.6.6 小结230

8 预报业务系统231

8.1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的意义及目标231

8.1.1 新一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提出231

8.1.2 什么是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231

8.1.3 现代天气预报业务系统预期目标232

8.1.4 天气预报业务现状232

8.2 宁夏—内蒙古河段中、短期气温预报系统233

8.2.1 概述233

8.2.2 气温预报模型资料选取234

8.2.3 中、短期气温预报方法研究235

8.2.4 预报系统简介238

8.2.5 预报制作247

8.3 黄河下游凌汛中、短期气温预报业务系统249

8.3.1 概述249

8.3.2 预报模型资料选取249

8.3.3 1~7 d气温预报模型的建立250

8.3.4 8~10 d气温预报模型的建立255

8.3.5 预报系统简介259

8.4 黄河流域短期气候预测综合业务系统261

8.4.1 概述261

8.4.2 短期气候预测数据库系统264

8.4.3 系统的总体目标及指导思想266

8.4.4 系统的基本结构267

8.4.5 系统主要功能268

8.4.6 系统主要特点271

8.4.7 系统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之处2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