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下【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下
  • 汝信,李惠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355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864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八章 中国古代名辩学奠定了科学发展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刘培育451

引言451

第一节 什么是名辩学452

一 《墨经·小取》描述的名辩学大纲452

二 《荀子·正名》描述的名辩学大纲455

第二节 名辩学的发展历程459

一 春秋战国时期459

二 秦后八百年487

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498

第三节 名辩学的特点501

一 名辩学特别关注正名问题501

二 推类(或类推)是名辩学的推理特色504

三 中国名辩学是非形式的逻辑506

第四节 名辩学的认识论思想509

一 人有认识能力509

二 认识有不同阶段510

三 检验认识有标准513

第五节 名辩学与科学515

一 名辩学中的科学思想515

二 古代科学中体现的名辩思想521

结论525

第九章 中国古代科技转型期——明清时代的科学与哲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尚智丛526

第一节 明清科学发展的大环境526

一 社会激变526

二 王学批判与实学兴起528

三 西学东来530

第二节 传统认识论观念与西方认识论观念的结合533

一 “格物穷理”源流533

二 徐光启等提出的“格物穷理”原则535

三 “格物穷理”原则的局限与作用538

第三节 明清中西科学会通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41

一 徐光启的贡献541

二 李之藻的贡献547

三 利玛窦的贡献549

四 李天经、汤若望与南怀仁的贡献551

五 阳玛诺等人的贡献554

六 王锡阐的贡献557

七 梅文鼎及宣城学派的贡献562

八 方以智及方氏学派的贡献566

第四节 明清中西科学会通的重大事件571

一 《崇祯历书》的编修571

二 《数理精蕴》与《四库全书》的编纂573

三 清康熙帝的大地测量577

第五节 其他思想家与科学家的贡献578

一 李时珍《本草纲目》及陈第的《内经》音韵研究578

二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579

三 茅元仪的《武备志》579

第六节 明清科学制度580

第十章 儒家文化与科学技术&厦门大学哲学系 乐爱国583

第一节 儒学的科技内涵584

一 儒学的特质与科技584

二 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587

三 历代儒家对科技的重视与研究593

第二节 古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600

一 科学家与儒学601

二 科研动机与儒学的价值理念604

三 科技研究与儒家经学607

四 科学思想与儒家自然观611

五 科技与儒学同步发展619

第三节 儒学对古代科技的作用622

一 儒学与科技的成长性和独立性623

二 儒学与科技的务实性和理论性627

三 儒学化的科技及其优势与缺陷630

结论632

第十一章 道教文化与科学技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盖建民 孙伟杰634

引言634

第一节 道教对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637

一 道教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历史渊源637

二 《丹元子步天歌》与《革象新书》的天文学思想639

三 道教学者的历法创见642

第二节 道教对古代数学的影响645

一 道教与古代数学的内在联系645

二 道教对古代数学的推动647

第三节 道教对古代物理学的影响652

一 “物理”一词与道教的渊源652

二 道教典籍中的物理学思想653

第四节 道教对古代化学的影响661

一 外丹黄白术对古代化学技艺的贡献661

二 道教外丹化学的世界级贡献——黑火药的发明667

第五节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668

一 医道同源的思想理路669

二 道教名医及其医学思想举例670

第六节 道教对古代农学的影响678

一 道教农学思想的历史渊源679

二 道教典籍《太平经》的“重农”思想681

三 “农道合修”的意义及现代余韵683

第七节 道教对古代地理学的影响684

一 独树一帜的隋唐道家地图学派685

二 道教符图与地图溯源686

三 《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地理学价值688

四 道教堪舆术中的地理学思想690

小结691

第十二章 佛教文化与科学技术&上海师范大学 李申693

第一节 佛教教义的结论和指向导致对科学的冷漠和抵触693

一 成佛的追求693

二 虚幻的世界697

三 佛教与神通702

第二节 佛教需要科学知识构造自己的教义706

一 “无我”说与自然科学706

二 “解脱”说与自然科学710

三 佛教对一般科学知识的探讨和使用714

第三节 佛教的传播和科技交流以及佛教思维与科学的关系719

一 佛教传播与中印科技交流719

二 僧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与科学723

三 佛教思维与科学727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的科学政策&上海师范大学 李申730

第一节 唐代的科学政策和对待外来科学的态度730

第二节 宋元国家与自然科学734

第三节 明代历法和明末争历738

第十四章 中外文化交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孙晶742

第一节 对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认识742

一 阶段性特点742

二 地理交通745

三 科技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749

第二节 中外科技交流对我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771

一 农学771

二 数学784

三 天文学806

四 医学830

参考文献8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