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转型语法学:基于欧美模板与汉语类型的沉思【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转型语法学:基于欧美模板与汉语类型的沉思
  • 李葆嘉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1660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47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88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转型语法学:基于欧美模板与汉语类型的沉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古代的“学术”与现代的“学科”1

“和而不同”与“异而共济”1

“不以人言蔽己”与“不以己言惑人”1

“自在之语法”与“自觉之语法”1

“国际化”与“化国际”1

“科学”的语法学与语法学的“科学”1

引论1

胡僧汉徒译介的Vyākarana42

西洋教士带来的Grammatica42

留学东洋舶来的“文法/语法”42

语法研究方法与语言结构类型42

传统训诂学就是质朴的语义语法学42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元问题”42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错失良机42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复合手法42

语法学“元问题”的解决之道42

附:世界语言学的源流大势42

第一章 泰西眼光:多明我传统和西洋汉语文法学的三变43

第一节 泰西语法学的渊源和传统45

基于哲学的名物思辨63

基于范畴的语法体系63

基于调整的拉丁传统63

基于逻辑的普遍唯理63

泰西语法的历史轨迹63

第二节 西洋汉语文法学的溯源沿流63

西洋汉语文法学论著检录86

西洋汉语文法学研究现状86

西洋汉语文法学论著特点86

第三节 17世纪的多明我汉语文法学派86

耶稣会语音学派和多明我文法学派98

拉丁框架和汉语结构的龃龉98

多明我传统的基本特点98

第四节 18世纪的罗曼汉语文法学研究98

中法联袂的《中语文法》115

备受指责的《中国文典》115

沉睡百年的《汉语札记》115

第五节 19世纪的日尔曼汉语文法学研究115

英人汉语文法学研究138

美人汉语文法学研究138

德人汉语文法学研究138

第六节 西洋汉语文法学的主要创见138

汉语的结构类型145

汉语的词类系统145

汉语的字词功能145

汉语的句法研究145

汉语的研究框架145

汉语的语义语法145

第二章 文化冲撞:普遍唯理观和中国语法学的转型145

第一节 仿葛朗玛而作的《马氏文通》146

中国转型语法学的“元”169

《马氏文通》的三大价值169

《马氏文通》勘误的辨析169

第二节 国语学和国文法的“草创”之举169

不必悬日尔曼语法强我从之174

务于国文中求其固有之法则174

第三节 重蹈体系模仿覆辙的“革新先锋”174

建造研究中国文法革新的骨骼179

不满意翻译式文法的研究179

第四节 本之纳氏文法的《新著国语文法》179

句本位语法学的兴起190

句子分析和图解方法190

词类体系和位与散动190

机械模仿与面貌狰狞190

第五节 拿来三品说渡过难关的语法专著190

叶斯泊森的语法哲学210

对三品说的始乱终弃210

从属关系论与从属关系语法210

第六节 屈折语框架与孤立语事实的遭遇战210

普遍唯理与结构类型225

语形框架与语义语法225

第三章 独领风骚:描写主义和汉语结构语法学的构建225

第一节 静态语言学与结构主义225

索绪尔语言论的三个来源248

《教程》索绪尔的静态语言学248

索绪尔语言论在中国的传播248

第二节 描写主义与赵元任传统248

描写主义的理论与方法253

《国语入门》的研究示范253

第三节 朱德熙的汉语语义—结构语法学253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描写方法260

显性意义和隐性意义的结合研究260

汉语语法研究的词组本位观260

朱德熙汉语语法研究的特色260

第四节 吕叔湘的汉语功能—结构语法学260

结构主义概念的探讨282

汉语语法问题的分析282

汉语语法体系的勾勒282

吕叔湘汉语语法研究的特色282

第五节 析句方法的讨论和层次分析法282

《暂拟系统》的析句方法294

汉语析句方法的讨论294

层次分析法的运用294

第六节 结构主义语法学的反思和转折294

汉语结构语法学的特色308

汉语结构语法学的错位308

结构主义的先天缺陷308

第四章 革命号角: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的生成语法研究308

第一节 生成语法的语言观与学科性质308

生成语法的研究目标321

生成语法的科学性质321

生成语法的基本概念321

生成语法的不断革命321

第二节 生成语法的方法论和操作性321

生成语法的方法论328

生成语法的操作性328

第三节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生成理论导入328

余蔼芹的《现代汉语句法结构》341

汤廷池的《国语变形语法研究》341

80年代的生成语法理论译介341

90年代以来的汉语生成语法研究341

第四节 普遍语法、形式系统和演绎方法341

普遍语法的浪漫性359

形式系统的虚幻性359

演绎方法的局限性359

第五章 人文形态:文化语言学中国潮和文化语法的反拨学359

第一节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学术背景360

德国洪堡特的人文语言学思想365

美国萨丕尔的语言文化对应性365

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人文精神365

第二节 汉语语法革命的海外先声365

汉语的语法特点381

汉语的词法特点381

汉语的句法特点381

独树一帜的《刘氏语通》381

第三节 文化语言学的基本观点38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391

不可通约性与可通约性391

关系论派与本体论派391

主—谓框架与话—说框架391

第四节 文化语言学的语法研究391

汉语句型文化404

汉语意合语法404

汉语柔性语法404

第五节 文化语言学的价值、立场和性质404

文化语言学的价值:理论和应用410

文化语言学的立场:共性和个性410

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学科抑思潮410

第六章 多维世界:三个平面和汉语语法理论的创新410

第一节 三个平面理论的学术背景410

三个平面理论的语言学背景414

三个平面理论的符号学蓝本414

第二节 三个平面理论及其研究方法414

三个平面的区别与关系429

三个平面的研究内容429

三个平面的方法论原则429

分析手续和分析模式429

第三节 三个平面的汉语语法研究429

动词的次范畴研究450

短语的静态和动态研究450

句子结构的成分分析450

句子结构的类型研究450

句法结构的专题研究450

第四节 三个平面的争鸣和句系学的设想450

三个平面理论的争鸣458

建构汉语句系学的设想458

第七章 原子化合:配价理论和汉语语法的配价研究458

第一节 配价语法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459

特思尼耶尔的五个比喻474

德国学者的配价语法理论474

第二节 配价的引进和汉语动词的配价474

配价概念的导入484

汉语动词的配价性质484

汉语动词的配价描写484

第三节 汉语配价语法的研究成果484

动词小类的配价研究500

动词短语的配价研究500

名词的配价研究500

形容词的配价研究500

空语类的潜隐配价研究500

第四节 配价语法的应用和继续深入500

配价语法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509

汉语配价语法深入研究的任务509

第八章 话语行为:功能主义和汉语语法的功能研究509

第一节 功能主义的渊源和流派510

人类学和哲学的言语行为理论516

西欧功能语言学派的崛起516

第二节 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和方法516

等第—范畴语法的基本概念525

系统功能语法的“系统”525

系统功能语法的“功能”525

第三节 中国语言学界的功能语法研究525

外语学界的功能语法研究533

汉语学界的功能语法研究533

第四节 系统功能语法学的圆梦之道533

功能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543

最精密词汇语法之梦543

语义网络和语境模型543

第九章 经验框架: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543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543

认知语言学的学术背景549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549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549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隐喻认知阐释549

传统认知与现代认知556

语言隐喻的认知机制556

语言隐喻的认知功能556

第三节 认知经验框架和语言象似性556

人类认知的经验框架568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质568

句法结构的象似性质568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语法的认知研究568

基于认知原则的汉语语法研究578

基于认知理念的汉语语法研究578

聋哑手语和汉字的认知研究578

第五节 语言的非象似性与相关解释578

语言的非象似性认知590

语言的非象似性解释590

经验框架和历史认知积淀590

第十章 推陈出新:古代汉语语法的体系讨论和方法变革590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的转型研究590

语法单位的确定599

词类系统的划分599

研究方法的嬗变599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体系的讨论599

体系性质与文献基础606

词类划分与词性活用606

语法单位与句法分析606

第三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研究方法的比较606

层级研究格局与平行研究格局611

历时研究方法与共时研究方法611

穷尽统计方法与取样归纳方法611

语法描写方法与语法解释方法611

第四节 古代汉语语法学的观念更新与方法创新611

基本问题与观念更新623

教学语法与断代语法623

材料梳理方法创新623

主要参考文献623

后记644

热门推荐